趙周的學習方法論

一、從讀書中學習:便簽法

職場人學習存在的問題

時間:沒時間,沒精力

精力:易分心,看不下去

效果:讀不懂,記不住

從信念入手

兩類學習理念:①以知識為中心,即學院式學習。要記筆記、要考試。②以自己為中心,以應用為目的——即成人學習,目的在于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重點的定義:對能解決當下、自己的問題,就是重點。

拆書幫便簽讀書法

什么橷情境下使用這種方法:致用類書籍,致用類就是能夠提升自己解決某方面問題能力的書籍。

如何使用:第一步: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把有用的知識點提取出來,即復述。第二步: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把以前經歷過、看到過、聽說過、相關的、類似的事情代入到上述的要點里,這個描述必須是事實、具體的,無論是做得好的,還是不好的。第三步:A2——以后我怎么應用:在以后遇到類似的事件時,我怎么應用,如何去做。如何去行動,怎么去改變,目標是什么行動步驟是什么。

I——提升理解力;A1——提升反思力;A2——提升應用力。

讀書時的要點

第一,要快??焖倏赐耆珪?,做到初步了解。

第二,要問:對自己重不重要,有沒有關系,重要時,就放慢速度,細嚼慢咽。

第三,要用:要把做了心理演練的第三步內容,放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可隨時拿來用,只有將A2步驟里的應對策略變成習慣,才會真的有用。

使用誤區

附會舊知:用已知去附會新知,于是就以為自己看透了、讀懂了、理解了。因為,一方面,人們在遇到陌生事物時會感到不適,心理學稱這叫“失調”。另一方面,歸納中心思想的訓練強化了人們附會的習慣。解決辦法:問自己,剛才復述的內容,是不是書中的意思,是不是我早知道的,如果回答是,那就是附會了。如果是,要自問,為什么自己會挑這段做重點,去記便簽呢?在原文中真的找不到任何新的、能打動自己的信息么?

深刻:理解是否深刻,首先取決于對該類事物的熟悉程度,其次跟學習有關,對細微區別有多敏銳,體現了學習能力有多強。

泛泛而談:凡是沒有具體時間、具體事件的都算是泛泛而談。一定要使用知識點和自己的經驗有關聯。

決心泛濫或感慨萬千:決心是一種生存策略,決心下多了,就會貶值,自己就產生的抗藥性,引不起重視,感慨發多了,會把自己活成一個智者,整個人都會變得雞湯化,特別擅長評論、特別擅長抒情、擅長升華、擅長淚流滿面、擅長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是不擅長行動。擅長表決心的人,多少知道自己很可能做不到。擅長發感慨的人卻往往把感動當成行動,還識破以為領悟力很強。解決方法:A2便簽要有明確的目標,相應的行動。

優秀標準

好的A1便簽標準:①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②故事:相關敘事要素基本完整,清晰體現出起因和結果。③對應:和原諒或I便簽的諸要素有明確的對應,成為貼切的案例。④反思:無論想到的是一個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經驗,都幫助自己更好理解了這個經驗,也更深刻認識了原文信息。

好的I便簽的標準:①詮釋:基本是用自己的語言,沒有直接用原文文句。②準確:對原文相關知識解讀準確。③清晰:邏輯清晰,文字精當。④致用:將原文知識總結或加工出明確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建議步驟。

好的A2便簽標準:①目標:是否規劃了目標?目標是否符合SMART?②行動:行動是否可以拉近現狀與目標的距離?具體行動步驟?誰?在哪里?何時開始?頻度如何?③關聯:是否在使用原文信息或I便簽的方法。④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推動他人做到的嗎?能測量做到的程度嗎?行動夠顯性化嗎?

兩篇文章:

拆書幫便簽讀書法 || 拆書幫

應用便簽讀書法把知識拆為已用

二、從碎片中學習:分析和整理

碎片式學習存在的問題

生搬硬套——胡亂收藏

一知半解——胡亂理解

聽風是雨——胡亂跟風

難以應用——胡亂應用

理念問題

碎片化,只是知識存在的一種形式,這不是重點,成人化學習,重點在對自己有用,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對此,就是要強化對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將碎片化的知識轉化成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步驟

第一步:用自己的語言重述核心信息——避免生搬硬套。先問對自己重要不重要。

第二步:追問前因后果——避免一知半解。追問四類問題:(前車可鑒):為什么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這個信息的?(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是怎么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能性嗎?(以觀后效):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后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是什么?(自食其果):不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心跡的問題有多嚴重?

第三步:追問適用邊界——避免聽風是雨(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的實例?(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具備哪些條件?什么情況下是不管用的?(旁敲邊鼓):從前有沒有類似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在哪里?

第四步:如果經上述三步,如果仍有用,再進入便簽法流程。

誤區

知識收集。成人化學習的要點在知識的轉換,而不是收集多少干貨。要有啟發、有感動。解決辦法:應用上面第二步流程。

習慣性質疑。解決方法:應用上面第三步流程。

因、適、邊

面對手機里的信息,先問第一問題:為什么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搜索相關或相反的信息。以點帶面,驅動思考。

對比閱讀。

三、從經驗中學習

障礙及誤區

不知道如何辨別別人的經驗對自己的價值。

迷信考研、讀書能改變命運。

便簽法——追問和反思經驗五步法

第一步:寫下要解決的問題,關乎自身的、重要的,要簡短、清晰。

第二步:追問前因后果。

第三步:追問適用邊界。以上三步,一步都不能少,形式不重要,可以不寫出來,但必須進行,上面三步實質就是A1便簽。

第四步:寫下I便簽——重述信息。

第五步:寫出A2便簽——寫下具體行動目標。

應用和內化知識時的A1便簽

受到知識啟發而激活。

配合知識中的因果關系而選擇素材。

因為知識而賦予經驗以意義。

與知識配合出現,不容易被誤解。

反思和追問經驗時的A1便簽

可能是錯誤的問題。

可能有片面認知或錯誤歸因。

可能定了錯誤的目標。

可能遺漏前提條件或使用邊界。

未經反思的經驗是不可靠的,未經追問的問題也不是真正的問題。

四、學習三個典型問題

向經驗學習的典型問題:不夠明覺精察,就是沒有廣泛尋求解決方法。解決方法:不要重新發明輪子

向信息學習的典型問題:不夠真切篤行,就是停于表面沒有執行。解決方法:未來一個月,不要直接在朋友圈里發任何內容,努力試加上自己的重述再轉發,重述的時候能體現一點前因后果或適用邊界嗎?我能補充一點自己的相關經驗嗎?我能加上一個的應用或行動嗎?

向書籍學習的典型問題:不知如何選書,就是不懂選擇有價值的書。解決方法:和相親一樣分三步走:海選、相親、過日子,遇到一個問題,將可能用到的書,盡可能地搜集到,用兩個小時以內的時間,全部翻完,然后,只選出一本適合目前狀況的。然后,在后面的一段時間里,用拆書法,只拆對自己目前有用的幾個點。再好點呢,用這一本書,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用沒選上的其他幾本來充實框架。經驗經過反思和追問就可以沉淀出信息,信息經過分析和整理才能升華成為知識,知識經過聯結和行動會內化成為能力。行動帶來新的經驗,閱讀帶來新的信息,反思帶來新的知識,不斷地在體驗和反思當中去循環和上升,這就是學習之道。

五、學習當中的三個困惑

三個困惑

困惑1:學習之后,想用卻用不上。

困惑2:學習之后,無法影響他人。

困惑3:學習之后,聊天無談資。

三個困惑的本質,是不會教會他人。教給別人就是最實用、最好用、最高效、最成功的學習方法。

RIA六步法——教會別人的方法

第一,選擇場合。

第二,介紹書、方法。介紹方法可以用FAB法

第三,讀原文。即R。

第四,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講解。即I。

第五,引導拆書者引為已用。即A。

第六,鎖定行動。確定下一步行動是什么,要去確認具體事項、負責人、時間點,只有把這些都確認了才真的能夠變成行動。

第五步中A的三種作法

A1:講自己的具體經驗,然后問學習者能想到哪些類似經驗。

A2:和學習者討論、規劃下一步行動和目標。

A3:拿一個自己和對方熟悉的情境作為案例,來討論或演練。

六、妙筆生花

致用類寫作的三個障礙

缺乏素材,無料可寫:下筆沒東西可寫,言之無物。

邏輯不清,思維混亂:寫得支離破碎,毫無章法。

語言匱乏,行文枯燥:語言干巴巴,了無生趣。

儲備素材庫——卡片法,采用三張便簽。

I便簽:確立文章觀點、架構論述要點。

A1便簽:添加故事鋪墊、羅列貼切案例。

A2便簽:提出具體建議、號召盡快行動。

邏輯和行文的解決方案:拆書便簽四步成文法

第一步:立意。

第二步:擴充。

第三步:推演。

第四步:包裝。增加故事(細節)、增加趣味(聯系當下)、升華主題。寫作之難,在于把網狀思考用樹狀結構體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里——斯蒂芬平克

七、構建知識體系

構建知識體系的主體是自己,即構建自己的,而不是羅列某本書的。知識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存足夠的錢,不見得是富翁,在需要時有,那才是富翁。

知識管理的客體不是電腦文檔,而是加工知識的大腦。

知識管理的誤區

誤區一:收集信息,管理資料。

誤區二:整理他人的知識體系。自己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能用于解決問題,能用于提升能力,有助于深化思維,有助于升級表達,還能幫自己成為專家。

用便簽法:舉一反三構建自己知識體系

體系?是網,不是點、線、面。各個點都有聯系。

第一步:給知識加上前因后果。

第二步:給知識加上上下界限。

第三步:給知識加上過去未來。指導行為。

第四步:成為晶體網格。尋找各個知識點的聯結點。

八、提升溝通力

問題

為什么我總是打斷別人說話,每次溝通效果都差?

為什么我對他人有意見,要么忍著不說要么一說就炸?

為什么我不知道怎么開口去溝通?

將學習能力應用于解決溝通問題、提升溝通效果,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

合理表達情緒。三步:描述對方的行為,指出對方行為造成的結果,表達自己對這個結果的感受。

八字真經:前因后果、適用邊界

九、提升邏輯力

邏輯能力弱的結果

難以獲得他人尊重。

難以獲得他人認可。

難以讓別人反思。

形成的原因

缺乏經驗。

缺乏知識。知識和經驗是邏輯力的起點。

缺乏標準。邏輯力的本質就是要定標準,能夠在衡量事物的標準上去影響對方。一般人只是就事論事,大師級會跳出一件事,就一類事進行如何衡量,如果認同,則就論一件事,就邏輯力強了。

方法

針對標準方面的缺失,如何建立一種標準。跳出當下的一件事,從一類事中去思考問題。因為人們常常在具體的事情上難以統一,但在衡量標準上卻容易達成一致。第一:用數字建立標準,像孔子的三畏九思。第二:在標準的層面進行提問。①精確定義定義你現在想和對方討論的是哪一件事。②這件事屬于哪一類事。③問對方或問自己,對這一類事的衡量標準應有哪些?

針對知識和經驗的缺失,從逛街式的學習轉為自我導向式學習。即自設目標,在自我導向的情況下,憑著自己的信念決定自己學習的行為。有三條標準:①學來有用,能為我大幅增值。②今天有用,明天更有用。③在一個領域、公司、行業有用,換行之后仍然有用。即核心標準、能力,職場不變的能力。實現邏輯力的”自我導向“的關鍵是:設定一個崗位目標,針對性、聚焦式地選擇學習相關課題,再用學以致用的方式來強化。從長期來看,提高邏輯能力,培養閱讀寫作和思考的習慣,去累積經驗,這是正道。缺點是見效時間長。

十、提升關系力

關系力的核心

社會意識:就是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

社交技能:就是我們的后續能力。

學習了很多知識,卻用不上,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成體系的學習治標不治本。

從點到網,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案例:關系力

第一類:相互注意,關注對方,請對方關注我。

第二類,共同情緒,理解情緒,接納情緒。

第三類,一致性,之間的信任、默契、處在。

構建知識體系的三條路徑

從問題出發,去追問、去反思、去咨詢、去請教。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問題,并且把重復出現的問題去梳理和總結。

從點到網,從別人的經驗,網上的短文、帖子,書上名言警句,就著這些信息去分析和整理,日積月累就像拼圖一樣,形成拼圖。

從網到點,精心挑選在特定主題、領域的一本書,認真梳理這本書的框架體系然后拿著這個框架先用著,慢慢地把讀這本書的便簽填充到這個框架的不同位置,把其他書的知識或者各種來源的信息,這些便簽也都填到不同的位置,如同給塔樓添磚加瓦。

成人學習的三個維度:追問與反思經驗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內化與應用知識的能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