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藤孝,日本明治大學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學者,通讀本書,不難發現齋藤孝先生是一位閱讀量非常大、涉獵面極其廣的讀書愛好者,同時,他還倡導不愛讀書的人,開始讀書,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之法,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新的改變。
讀完此書,有很多感悟,“不讀書不成人”,這句話確實戳到我了,讀得書越多,越發現自己讀得太少,還有許多頂好頂好的書,在那里默默等待,“讀過這本書的現在的人生,與沒讀過這本書的以前的人生,確實不一樣。”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本書帶來的啟示。
一、為什么要讀書?
讀書這件事,需要花費的時間很多,而且必須是自己獨處的時候,才能聚精會神去做的一件事情。我要犧牲掉聚會、逛街、看綜藝節目的時間去做一件很枯燥、很乏味的事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當今社會,很多人,都習慣了不讀書,而去尋找各種各樣的放松的娛樂休閑方式。但是,讀書,跟它們是不一樣。
讀書的目的:深化思想,升華精神。
作者提出,人類的思想早已達到極其深入的程度,猶如地層深處流淌著的純凈的水。相較而言,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麻煩,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罷了。濁水喝著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潛,就能找到清流。關鍵在于,我們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還具備“深潛力”。而讀書,就能教會我們掌握這種“深潛力”。
二、如何開始讀書?
作者以“日本文學”為例,講述了正統的閱讀步驟:
1、開始自然以門檻較低的書為宜。
以夏目漱石的三部作品為例,《三四郎》,《從此以后》,《門》,作者推薦按照此順序依次閱讀,因為,從描述人生變遷的意義上看,這三部曲是一脈相承的,作者所寫的簡介非常吸引人,讓人迫不及待想要看一看。而作者讀這三本書時,是在高一,我忍不住想起了我的高一生活,那時住校,記得有次課間,從同學那里傳來了一本《夢里花落知多少》,忍不住偷偷藏在課本底下,看了起來,正入神的時候,被班主任發現,收走了。那時候,學生的生活里完全沒有課外書的位置,那是被認為“洪水猛獸”的怪物,因此,很羨慕作者能夠遇到,說出“第三學期的時間就用來讀自己喜歡的書”的老師。
2、看電影前閱讀原著
讀書的偉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腦海里逐漸變為影像和聲音。讀書所帶來的形象喚醒力,能夠徹底鍛煉我們的頭腦。
而正是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導演最終搬上熒幕的畫面一起匯聚起來,回到最初的文字上,在大腦里上演一場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火花的碰撞。此番滋味,只可意會。
3、順藤摸瓜尋找“下一本書”
很多書都已經被制成系列叢書,可以以系列為單位來閱讀。或是在亞馬遜等圖書網站上搜索,能看到“經常一起購買的商品等相關介紹”。還可以一次性同時尋找多本書,針對某一主題做到包羅性的了解。
這些書相互關聯,就像蜘蛛織網一樣,形成一個結實而又龐大的知識網。
三、連一千本書都沒讀過的人想當作家,是不可能的。
今年,我看完了32本書,不算剩下一章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看了兩章的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和一多半的嚴歌苓的《波西米亞樓》。其中有為了打發時間而看過就忘的小說,也有激勵我成長的一直特立獨行的貓的《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還有使我對文字有了更深層認識的《文心》,很感謝這32本書帶給我的知識和感動。
現在看來,市面上出過書的人,不乏沒有看過1000本書的人,可人家照樣出書了呀?我想,如今大家對作家的追逐是是好事,只是,并不是出過書的人,就可以自詡為作家了。
目標1000本,可不是隨便讀一讀的,讀書就要讀好書,那么何為好書呢?好書有兩點要求,一是易讀,二是有內涵。也就是說,一本書里發人深省的部分越多,這本書就越有價值。笛卡爾說過,閱讀好書,就像跟過去最優秀的人物對話一樣。
2016年還剩下21天,我的計劃是要讀完35本書,而2017年的計劃,我希望自己能夠認真讀好書,完成100本。那也還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到達1000本的目標,漫漫長路,任重道遠。
四、一天一本——最簡單的讀書方法
作者的讀書節奏,是一晚上一本多,我想這是我們大部分人望塵莫及的,他強調讀書要學會“換擋”,根據不同的書來改變閱讀速度。有時,讀完一本書只需要10分鐘,有時則要花10個小時還多。甚至于哲學書籍,以年為單位來閱讀也是有的。
小說里,對話部分并非作為鉛字,而是作為聲音進入腦中的,如同有演員或配音員飽含感情地讀出聲。
對于書里難以理解的內容,不妨“跳讀”,堅持下去,先讀能理解的部分。回頭再看難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講的是什么了。
設定讀書時間:可以把晚上十點半到睡前這段時間定為讀書時間,還可以在十點半就關閉手機和網絡,確保一定的讀書時間,享受讀書的樂趣和成就感。
坐車時、泡澡時——“隨時隨地均可讀書”,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累積起來也是一份巨大的收獲。
無論如何,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之道。
五、“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
“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是衡量從書中吸收了多少內容的標準之一。不僅可以通過“一兩分鐘講清楚其內容”來鍛煉自己,還可以通過博客、公眾號等社交工具來表達自己。
用“轉換視角+引用”為交談增光添彩:想讓輸出閱讀更有效,需要滿足兩點:第一,講述時,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應該以自己的感性、體驗為主題,比如自己對這本書的哪些地方感興趣,對哪些部分內容印象深刻。一定要加上自己的體會。第二,在說明時盡量引用書的部分內容。記住這一點,讀后的記憶和印象就會更容易被喚醒,也就是成為閱讀的證據。
舉辦讀書會以及采用“映射交流”方法,把關鍵字或關鍵詞組寫下來。如,與內容有關的基本信息用“藍色”,重要信息用“紅色”,個人感興趣的話或自己的意見等用“綠色”。采用不同顏色來標記不同內容,而每個人的理解又是不一樣的,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交流。
此外,作者還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讀書方法,如轉換閱讀,吐槽閱讀,據點閱讀,快速閱讀,跳讀等方法,每個人面對不同作品,不斷摸索,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從這本書上,我汲取了很多養分和知識,閱讀這件事,就像跳舞一樣,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原來我喜歡看書就跟你喜歡跳舞的心情是一樣的,你無法拉著不喜歡跳舞的我走進舞蹈室,可我還是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因為,閱讀能夠帶給你的,是你無法想象的能量。
最后,希望每個人都能,心懷賢者森林,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