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期待鄭曉龍導演的新作,也盼望著一部新劇的上演,我開始每天追《羋月傳》這部小說,從儒墨道法到歷史文明,從故事情節到心理細節,我不得不佩服蔣勝男的歷史小說功底,對各種人物角色的拿捏,對各種文化哲學的把握,確實是一部不得多的的大作,在讀到羋月為自己尋求第三條路,秦王駟也在探尋羋月真心的章節時,秦王駟大聲吟誦著《逍遙游》中“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誹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而去,而羋月也從中悟到了秦王對她的期許。
這句話在文中解釋為“不為世人的贊譽而努力,不因世人的誹謗而沮喪,明白自我追求和外部界定的區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榮與辱“。許久,我都沒再翻頁,而是默默地吟誦,細細地體會。世人多有莊老出世之論,但我卻讀到了許多入世的意味。只是,心大的人,必須要經歷過大苦難、大痛苦、大掙扎的人才能明白。前兩句大有”寵辱不驚“的意味,而在此時邂逅到”定乎內外之分“確是應景的,而”辯乎榮辱之境“那是將來,也是”定乎內外“之后。外界界定受傳統價值觀和偏見左右,在很長一段時間是靜態;自我追求是動態的,隨著心智的成熟與閱歷的增長會不斷調整。
我想有很多人,是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的。因為有外界界定,有精英地位,主流身份,世人才會認可你,才會欣賞你。當然,這是一種人生動力,是在這個平凡的世界里努力而得的不平凡。相反,很多人,真正想要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的,注定是孤獨的、困窘的、自私的,就像連自己父母伴侶孩子都不顧,放棄眼前的幸福卻要傾盡家產和時間精力投身自我追求的人一樣,于公或是大愛,于私定是愧對。是譽,是誹,未有定論。
人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那個初心到底是什么呢,如果當年那個初心是誕生在不成熟、不實際的心態與年齡階段,是否還要堅持那個初心,或者說,那個初心當時就是因為外界界定而生,或者說,忘了初心,反而能過得更圓滿。曾經,在飛騰軒里,楊軒主就曾說過一句”成功容易,圓滿難“,意猶在懷,反觀不已。成功與圓滿皆無明確的定義,自在人心。財富到底多少算是成功,地位到底多高才是成功,影響力到底多大就是成功,而圓滿,表象或許明顯些,家庭和不和樂,事業順不順利,身體健不健康,生活幸不幸福,價值實不實現。是苦,是甜,自有定論。
無所謂孰是孰非,無所謂孰輕孰重,無所謂孰虛孰實,關鍵在”內定“,作出自己的選擇,在外界界定與自我追求之間,走出第三條路,不早早放棄,也不過分自私,愿得圓滿。
——《作此文感恩湯靜導師點撥》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