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自己的狀態頗不滿意。本來跟自己約好,休假回來后生活要回到正軌。其中一個目標是要將之前積攢的書一本一本消化掉。
我5點下班,回到家吃完飯大概7點。想來晚上還有大約4個小時供我好好看書呢。然而,習慣了“閑逛”的心很難收回來,太多其他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這邊,要看完正在追的節目,一眨眼,30分鐘過去了。看完節目,隨手拿起手機看微信,回復一下信息,刷一下朋友圈。本來只打算看5分鐘,這里點一下那里點一下,20分鐘過去。
8點,想起自己最近增加的體重,想起露胳膊露腿的夏天,有點焦慮,趕緊換上運動鞋,到旁邊的學校快步走幾圈,APP上不到1萬步不罷休。散步歸來,洗澡整理完,已經是9點20分。好不容易坐到書桌前,看著打開的電腦,忍不住先刷了一下豆瓣,看一下友鄰的更新。20分鐘又過去。
直到10點,才真正沉下心來看書。但精力終究已經被消耗,半個小時后,困了。趕緊刷牙洗臉,清醒一下,爭取睡覺前再看幾頁。可是,躺在床上,我最先拿起的,還是手機,看一下晚上更新的公眾號。于是,本來打算一周看完的那本書,兩個星期過去了,依舊沒看完。
細思極恐,我的時間,被隨手可及的各種更新信息割裂、占據了。就像《深度工作》里講述的一個研究,在網上不斷地切換注意力會對大腦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我的大腦習慣了分心,即使我想專注看一本書,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
誠惶誠恐,趕緊集中精力,將這本戳到我痛處的《深度工作》看完。作者卡爾·紐波特指出,現在的工作者需要頻繁參與各種公司會議、隨時收發郵件,迷失在各種即時通訊軟件、社交網絡中。大家看起來很忙碌,但這些工作的產出價值有限。
當然,不同的職業有不同需求,有些職業的確要求工作人員及時回復客戶。在我看來,我更贊同的是卡爾所擔心的另一個問題:這些“浮淺工作”極大地損害了我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所謂“深度工作”,卡爾是這么定義的:在無干擾的狀態下進行專注的職業活動,使個人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關鍵二字在于“專注”,全情投入。
我曾領會過“全情投入”的愉悅
為什么我一開始會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看書看一晚上?因為我曾享受過專注、全情投入的時光。
當我回到市郊的家里,會將手機電腦放在房間里置之不理,在安靜的二樓小客廳,捧著一本書細細地看。這種狀態下,看書的速度會大大提高,不知不覺翻過去幾十頁。更關鍵的是,這種連續的專注時光,才能讓我真正走進作者構建的世界。
如果看的是小說,我的心情跟著主人公的遭遇跌宕起伏;如果看的是歷史類型或學術類型的書,我能慢慢領會作者寓于書中的觀點,感嘆作者的睿智。分心的晚上,在割裂的時間段里,幾頁幾頁斷續地看,我根本體會不到這種暢快閱讀的愉悅。
去年4月,我加入了書評圈子,開始在豆瓣簡書等平臺發布書評。一開始熱情滿滿,我能在一個晚上,總結一本以前看過的書并將最觸動我的點寫出來,完成一篇文章。在這專注的兩三個小時內,我能抑制查看各種網絡信息的沖動。
而前兩周,我本來計劃周日白天完成我的日本游記。我悠悠閑閑地寫,寫完一部分就美其名曰“休息片刻”,拿起手機看各個APP上的更新信息;中午及晚上吃飯時,還要看個視頻放松一下。于是,一篇3000多字的游記,我足足花了一個白天還有一個晚上,直到睡覺前才完成。一整天下來,完全感覺不到完成一篇文章的喜悅,反而深深為自己拖拉的寫作習慣擔憂。
一切皆因為我太容易分心,時刻想與外界保持連接,放棄了專注認真的習慣,所以再難體驗“全情投入”的愉悅。
那些更新的信息就那么重要嗎?對于我來說,錯過一個網絡熱點不過是第二天同事們討論時懵逼一下。發微信給我的人貌似也沒那么急,我偶然晚回復對于他們來說也沒什么影響。真是急事,大家都會直接打手機。
深度工作與匠人精神
昨天晚上,走過一個路口,一位小哥在派健身會所的傳單,派到我身邊,我便接住了。也許拒絕他的人太多吧,小哥立刻緊跟著我,“我們會所就在前面,要不要參觀一下?”“我先看一下傳單吧,我現在有事呢。”“那方便加個微信嗎?”我搖搖頭。小哥追著我到對面馬路,他急了,“加一個嘛,當幫我完成一個任務,加一下嘛”。我還是拒絕。
事后我反省,我是不是太冷漠了?仔細一想,令我不舒服的是小哥那種急于求成的態度。
想起幾年前,剛工作不久,別人給我介紹了一個客戶,是一位阿姨。我跟阿姨聊得很好,阿姨決定選擇我們公司。聊天的最后,阿姨問我,“你這份工作打算長期做嗎,不會做一兩年就走吧?到時候如果我又得更換客戶經理,實在太麻煩了。”
講求“快快快”的時代,大家的心都很焦慮,都想趕緊完成工作任務,在人前有個“亮眼”的表現,先賺一筆錢再說。阿姨擔心我是個急躁的年輕人,在往后的時光里,不能沉下心來好好做服務。
回到深度工作話題上,這之于我,是一種工作能力,更是缺失的時代精神。社會鞭笞我們“快快快”,要馬上應答,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不同人生階段的任務……有多久沒有沉下心來,不怕比別人慢,只求好好完成一件事?“心無旁騖”,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奢侈。
真害怕自己不能找回“專注”的能力,我帶著“誠惶誠恐”的心情,要求自己全程認認真真看完《深度工作》。我關掉手機網絡,禁止自己打開網頁瀏覽器,要求自己在周日早上完成這一篇書評。
曾經看過巖琦朋子的《筑巢記》,她十多年來沉浸于實木家具的設計和制作,最后才得以以此為生。看過宮崎駿的紀錄片《不了神話》,滿頭白發的老爺子,一工作起來便忘記自己對身體狀況、對年齡的擔憂,專心畫好每一個分鏡稿。
所謂的匠人精神,是將“深度工作”的態度與能力滲透在細水長流的日子里,不求以最快的速度出成品,但要求出自手中的作品每一件都令自己滿意,無愧于心。而橫行的“山寨”文化,則是工作上懶得深究、改進,順手拈來的抄襲。
深度工作對心性的鍛煉,或許剛好能治愈一些急躁的“時代病”。
當然,完全拒絕外界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不能及時回復老板信息可能會被炒魷魚。我只希望,每天有那么幾個小時,能重拾“專注”。
不要讓“分心”成為我們的常態:給客戶打電話的時候想著今天oa郵箱里的信息還沒處理,開會的時候想著今天的股票行情,跟朋友吃飯的時候刷其他人的朋友圈更新……
我,不想被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