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左
【引言】
回首和女兒相處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我益發覺得:書籍與閱讀之于孩子,正如雨露與陽光之于植物,說怎么重要都不為過!
壹: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翔平說過:如今,一切競爭與價值都與知識為主,而一切知識的基礎都自閱讀開始,幾乎所有的現代信息都要通過閱讀來獲取。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發現,通往美好未來的必經之路在閱讀。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閱讀和聯想力、創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記憶力都有極大的關聯。
中國教育家、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人生閱讀的關鍵期在十四歲之前。一個孩子即使學習成績平平,但只要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更好。
由此可知,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閱讀的現狀卻令人失望與擔憂。
來自網上的一項相關國家每年人均購書量的數據顯示:以色列64本、俄羅斯55本、美國50本,而中國平均每人每年購書不足5本。以色列是世界人均擁有圖書最多的國家,雖然人口少、建國時間短,但已擁有8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國雖然年出版圖書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卻只有54.9%的國民圖書閱讀率與4.39本的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也觸動了許多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因此,他認為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貳:
現實如此,埋怨亦徒勞。作為家長,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從點滴做起,改善自己,改變孩子。
1.
閱讀是人類精神遺產唯一認可的繼承方法,它可以增加時間的密度,豐富光陰的含金量。一個不閱讀的人,從零歲開始活到八十歲,稀稀松松,簡陋無質感;一個與書相伴的人,生活充實,內心豐盈,八十年的光陰足可拉伸至悠長的五千歲。
2.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里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的訊息和夸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因此,在科技迅猛發展、誘惑無處不在的今天,你要有足夠的毅力去抵制電視、網絡以及游戲對你閱讀時光的侵蝕。
3.
據《朗讀手冊》一書介紹,語文老師發現:寫作成績最好的學生,并不是那些每天寫作最多的人,而是那些平時就將閱讀當做消遣,家中有許多讀物并經常寫隨筆的學生。試想,一個把閱讀當做累贅的孩子,他會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嗎?
自家的孩子不愛閱讀,學習成績不理想,家長心里甚為苦悶,為什么會這樣呢?如何解決這棘手的難題呢?
4.
生物學告訴我們:具備自身條件的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外界條件——充足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足夠的氧氣。同樣,教育學告訴我們:每個孩子心中天生都有一顆愛閱讀的種子,它已具備完美的自身條件,完全可以萌發。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的第一任教師,只要適時給他提供良好的氛圍,適地給他施與雨露和肥料,假以時日,耐心等待,這顆閱讀的種子定能長成驕傲的大樹。
但試問身邊的家長朋友:在孩子嗷嗷待哺的時候,你給他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安靜舒適的閱讀空間了嗎?你給他選擇并送來了適合的精神食糧——書籍了嗎?你堅持跟孩子一起品嘗了閱讀的快樂了嗎?試想,晚上,你家吵吵鬧鬧,看電視,打麻將,鋤大地,眼花繚亂,孩子在房間里能專心讀書嗎?試想,周末,你家吃吃喝喝,猜拳聲,吆喝聲,聊天聲,不絕于耳,孩子在窗前能靜心閱讀嗎?
也有一些父母認為,我們大人已經畢業離開學校走到社會工作賺錢養家糊口了,不用或沒必要或沒時間讀書了,閱讀是孩子的事情,是老師的事情,是學校的事情。試想,作為榜樣的父母平時都不重視不愿意閱讀,將心比心,你怎么能說服孩子利用休閑時間去閱讀呢?
叁:
一言蔽之,正常的孩子閱讀出現障礙,源頭在于環境,根子在于父母!
1.
不要只是羨慕別家孩子暢游書海的那圈光環,也不要只是感嘆別家孩子成績優異的那份榮耀,因為,光環與榮耀背后灑下的汗水、經歷的無奈以及苦心的堅持是你現在無法一一體會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從走進書店購買一本好書開始,從晚睡前給孩子朗讀兩頁故事開始,或許,慢慢地,改變就發生在你眼里,在你心里。
2.
家長要懂得選擇適合孩子層次的書籍。我們不要低估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當孩子能閱讀一些比較考驗智力的書后,過于淺薄的書對大腦就很難再起到足夠的刺激,所以,我們可以買一些相對來說有點超前的書給孩子看。(秋葉)
3.
有家長說,我家里客人多,的確難以營造安靜的閱讀空間,那該怎么辦呢?那就狠心花些時間帶著孩子走出去,去書卷氣彌漫的圖書館,接受一個上午的精神洗禮;去書香味縈繞的書城書店,品嘗一個下午的行文美味;去溫暖馨香的書吧,享受一個傍晚的心靈熏陶。去清凈的郊外,去愜意的公園,在舒心的運動后,這些地方都能找到閱讀的美好感覺。
4.
人漸漸長大,純樸會慢慢減少,功利會徐徐增加,就連能給予人精神慰藉的閱讀也會變得不再純粹。書籍不能升官,不買;閱讀不能發財,不做。但某一天,你想到了讓孩子出類拔萃,便想到了閱讀,于是,你強迫之,誘惑之,哀求之,無所不用其極。試想,在赤裸裸的功利面前,在堵心違心的情形下,孩子能真心就范嗎?不為別的,你若真心想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你得放下功利之心,拋棄偏頗之想,試著一次又一次地強迫你自己捧起書本(正如你強迫孩子那樣),鉆入字里行間,尋找那份曾經的感動?;蛟S,強迫幾次,你自己也就自我順從了,再看著書本,你發現其中的可愛了,身邊的孩子,不知哪一天也學著你的樣子,找到了書魂,找到了閱讀的樂趣,閱讀。漸漸地,閱讀會成為你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慢慢地閱讀也會成為你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
5.
你嘗試了,你努力了,但還是沒法勸服自己,沒法融入書海。這時,你可以考慮借助外力影響你的孩子,比如,你可以讓孩子邀請幾個愛閱讀的同學來家里做客(前提條件是你家里得準備有豐富的兒童讀物),通過同齡人的言語與行為讓你的孩子走上閱讀之路;也可以聯合幾個家長,安排孩子們共讀一套書,讓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敘,也能夠讓孩子愛上讀書。
6.
一個愛上閱讀的孩子,他的書山之路一般是這樣的:開始是“代讀”——家長陪著他,朗讀書中的故事給他聽,比如周末溫馨的家庭讀書日,比如每天晚上睡前的故事講述;然后是“帶讀”,父母在一旁陪著,帶著孩子或默讀,或朗讀,不懂的地方家長可以做簡單的解釋與說明;往后是“待讀”,父母不再跟著孩子一起讀了,而是一邊待著,讓孩子自己讀,鍛煉孩子的閱讀自覺性;最后是“袋讀”,這個時候,孩子基本上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無論去哪里,他都會主動地把他喜愛的幾本書籍放到口袋里或者背袋里,家長不用督促,他都會隨時隨地悅讀了。
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離不開家長的悉心指導和苦心督促。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你要時刻關注孩子是否出現“怠讀”的現象(懶散不上心),是否出現“假讀”現象(眼到而心未到),有則鼓勵之,鞭策之,從而改善之。在小學階段,家長指導孩子閱讀,需“不求深、不求快、不求早、不求多。從容有序、不徐不疾;緩坡上行,六年一貫。在普世皆遭恐懼、焦慮折磨的背景下,一方面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一方面保護孩子免受傷害?!保ㄑθ鹌迹?/p>
7.
驗證一個孩子的閱讀等級,有一個較為簡易的觀察方法:當孩子纏著你要聽故事時,告訴你,你孩子的閱讀種子開始萌動了,這是一個可貴的起點,基礎踏實了;當孩子纏著你要講故事時,恭喜你,你孩子的閱讀種子已經破土而出了,這是一輪難得的突破,空間廣闊了;當孩子安靜地在本子上書寫故事時,祝賀你,你孩子的閱讀種子已經長成一棵茂盛的植株了,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升華。聽——講——寫,從簡單到復雜的紛繁歷程,從基礎到升華的瓶頸突破,它見證了孩子閱讀每一串腳印。
【結語】
最后,用秋葉的一句話與大家一起共勉:擁抱閱讀,閱讀好書,讓閱讀成為悅讀,不管是對你,還是對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