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去了趟清邁,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說走就走的旅行。在遞交辭呈后,記不清是源于朋友圈里的一張景色還是一杯咖啡,同期離職的同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清邁。我向來都是提前計劃準備每場旅行,原先我已經定了今年6月去日本的自由行,算算時間,那幾天剛好可以向代辦簽證的旅行社遞送資料,這意味著我的白本護照也要一同送走,這么一看估計是去不了清邁了。結果一查機票,香港快運幾天后往返清邁的機票只要幾百塊,而且那邊物價相對較低,加上落地簽費用一來一回待上一周也花不了多少錢。
于是乎,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一向行事相對保守的我開始動了惻隱之心。但理智告訴我,6月和媽媽的行程是一早就訂好的,送簽的時間雖然可以稍微推遲些,可萬一去清邁時丟了護照,那會讓日本行泡湯。
抱著“應該是去不了”的想法,隨手搜了清邁的相關旅行資料,這個淳樸的美麗小城一下子吸引了我。再加友人一直從旁誘導,三下五除二,趕在機票隨時可能漲價出現大浮動前,拿下機票,定了民宿。
離職那天,我們一行三人拖著行李箱,在跟所有人道別后,直奔香港國際機場。其實直到坐上飛機那一刻,我才意識到,這趟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開始了。我的第一次出國游目的地竟然不是早早就預定好的日本,而是半路殺出來的清邁。
“天,我出國了誒!”
沖動,幾乎被定義成一個貶義詞。可一直規規矩矩活在自己預定路線上的自己,偶爾也會想失序一下,甚至失控一下。
嗯,比如去紋身。
“乖乖女”形象活了二十多年,可紋身這件事其實一直在我心。兩年前去臺灣旅行,在墾丁大街上讓一個老爺爺幫我繪畫紋身,說是紋身,其實是用專門的繪畫顏料在身上作畫,半個月就會自動消退。盡管如此,看著手腕處的花紋,我始終欣喜不已。那時起,我就知道,總有一天,我會去紋身的。
這件事就這么一直擱在我的待辦清單里,直到今年初,在朋友圈看到朋友新紋的紋身圖案,我知道機會來了。地點在相鄰的城市,聯系上了紋身師后,期間花了半個月創作圖案,就這么風風火火的去了。
紋身當天,過程比我想象中快得多,因為圖案不大,所以無需打麻藥。當紋身師說“好了”時,竟一下子沒反應過來。看著鏡中背上的圖案,心想,從今天起,咱也是個自帶圖騰的姑娘了,像過電一樣,不覺嘚瑟了一下。這種感覺似曾相識,每回心里的小心愿實現時,都有這種感受!
至于染發紋身去酒吧這些事本身,我并不覺得有多酷。它們仍舊是在安全線內的,并不會對生活造成天翻地覆的影響,只是對我來說,它們和平日所經歷的事情有點不一樣。可如果一件事在心里出現過不止一次,我就一定會去把它拿出來,面對面直視。哪怕只是個很小的念頭,至少那幾個瞬間我心動了,那是我內心真正的想法。無論多少歲,都要保有沖動的能力,因為那是內心還年輕的證據。
沖動是青春的內核,在念頭冒出來的那一刻摁下暫停鍵,好好正視它,去實現去瘋狂吧!對沒有足夠認知能力的人,也許這叫沖動,當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時,這該叫勇氣。
當有一天你再也無法沖動起來時,也是挺可悲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