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到了一個國家,必然要了解該國的政事。他是想主動求官呢?還是想別人請他為官?”
子貢說:“夫子是憑借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以得官。夫子所追求的,與一般人追求的不同吧?”
注:
翻譯之前,需要明確兩個問題:
1.夫子為何“必聞其政”?
答:夫子周游,在于施行其政治理念。欲施行其政治理念,需先為官。“聞其政”可以了解該國之形勢,也可發現該國之問題。從而才能因病制藥,結合其理念生成具體治國之法。
2.“求之與?抑與之與?...以得之”中,“求”、“與”、“得”的是什么東西?
答:一般翻譯是將“求”和“與”作為“聞其政”的兩種方式。即孔子通過詢問別人或別人主動告訴他來了解該國政治形勢。按照這種理解思路,那后面的“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憑借自身溫良恭儉讓的德養了解該國政事)似乎解釋不通。憑借溫良恭儉讓怎么就能了解該國政事呢?總不能孔子往大街上一站,圣人光輝照耀眾人,大家紛紛靠攏,問他有何貴干?或者孔子以自我的德養為標桿,在和他人交流過程了解該國民風民氣,從而間接判斷該國之政治情況?
而且依照這種理解方式,“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更是問的莫名其妙。難道孔子是憑借“溫良恭儉讓”了解該國政事,而別人不是,借此對比凸顯孔子的高尚德養?那本章到底要表達什么?難道就是為了夸孔子嗎?
很明顯并不是,所以上面這種理解是說不通的。
“求”,“與”指的是求官或與官。子禽認為孔子了解政事根本目的是為了當官,區別只是在于主動求官還是別人請官。
結果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子貢一聽子禽所說,就知道他并沒有真正理解夫子。但是沒有直接指出,而是說夫子是憑借自身的溫良恭儉讓的德行得到官職的。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說子貢認為夫子之為官,根本目標不是為了做官而做官。恰是因為夫子具備溫良恭儉讓等德行,這種內在的德行修養使他不忍人生活于水深火熱,從而驅使他得官施政。但是這句話說的很不好理解,所以下面又說了個反問: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子貢說孔子和一般人所求的不同。孔子看似求官,實為求己,修養自己的溫良恭儉讓德行。一般人是看似求官,實也為求官,為的的功名富貴。潛臺詞就是若是天下太平幸福,別人就算給官做,孔子怕還不愿意呢!
正應了那句“古之學者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