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們看我事業辛苦,說來我這請我吃頓好的,我看他剛賣了車,得跨半個上海,便連聲勸說“別介”,當然,真想來怎么都勸不住。
和哥們通過業務認識,按他的話就是“相見恨晚”,他說兩人脾性相投,不做點事有些可惜,我也這么覺得,期間也確實謀劃過一二,但這次見面,他說,只是想聊聊、吃吃飯,說“有個這樣的朋友,挺好。”
忘了話題是什么時候被打開的,講的是他一個哥們,之前是XX公司(太知名只好隱去)的CTO,在位時放個屁都有人頂,離職后,點贊的都沒了。
我聽覺太稀松平常,我這隨便抖抖都是包袱,但那天是中午,不喝酒,沒吐槽的氣氛,就略略釋放了些正能量。
“我剛畢業那會有過一段抱怨,周圍的兄弟朋友幾乎沒有混互聯網的,演一場奮斗,結果沒演員,所以我這單打獨斗的能力都是那會練的。
和某些甚至從小學時期勾搭起來的兄弟,一年可能都見不了一面,平時也很少問候,甚至還有兩個微信都沒加過,這不代表關系褪色了,只是情感的表達更成熟了,事實也證明,重要的事情,能說的、聽的、全力以赴的,多半還是這波人。
十年過去了,想法已經變了,現在有些慶幸和他們不在同一領域,很多兄弟也干出了成績,我們偶爾出來打球、吃飯、騎行,能從對方那里學到很多,照舊罵罵咧咧歇斯底里地互懟,不顧某些人已有的身份。”
哥們頻頻點頭,雖然沒提到他,但心是通的。
前兩天看到有人轉發了一段復旦大學教師的授課視頻,說“朋友是無用的,即無功之用”,沒有更多贊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