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傳統文化中反對悲傷呢?
悲傷即使不是一個人的基調,但作為一個小的組成部分總是客觀而固執地存在于心靈某個地方,不因為你否認它,它就不存在。對悲傷的正確疏導,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是當一個人悲傷的時候,周圍看到的人會不舒服,可為什么看到的人會不舒服呢?
可能一方面他們怕產生不好的后果吧。人們總是喜歡直線聯系,認為悲傷與傷人傷己緊密聯系,人們害怕這種聯系,所以想方設法把它消于無形,認為悲傷就不存在了,其實這恰恰是適得其反的做法;另一方面,部分人們會認為,一個人悲傷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為了得到人們的安慰,這時看到的人如果不去安慰悲傷人,會顯得自己沒有人情味,所以仍是千方百計勸阻悲傷的人停止悲傷,好像覺得看到悲傷,就有如臨大敵的緊張,寧愿看不到,從而使自己認為悲傷不存在。
傳統文化尤其理學文化大興以來,更是認為人不應產生什么情緒,甚至不應產生什么七情六欲,更是反對悲傷了。悲傷有時可以用眼淚表達,一個朋友說過“眼淚是心中最美的珍珠”。說到了淚,想起了恰好前兩天看到兩位朋友的詩,一寫“看花情轉切,攬鏡淚如泉”,一寫“霧散尋月清秋闊,青煙懶散淚落寞”,
(注原詩:《無題》別后意闌珊,獨臥自無眠。看花情轉切,攬鏡淚如泉?!肚迩铩缝F散尋月清秋闊,青煙懶散淚落寞。絳唇殷勤點點情,無邊紅葉蕭蕭落。)
兩位互不認識,所居地點自是相距甚遠,無空間可比性,很巧的是,寫詩的時間卻相去不遠,而且都將淚入詩境,無論是青煙相伴的淚落,還是攬鏡所見的淚落,也無論是怎樣的情感,淚都是人情感組成的一部分,我想,是很美的部分。
我也常悲傷,悲傷時有意無意總會悲觀,也將“人生在世就是受苦的”觀點擴大。我為什么原來常悲觀呢?奇怪的是,這些年有時我把悲觀也藏起來了??赡芤彩俏幕脑?,不知是不想讓人看到,還是自己潛意識不接受。不過悲觀也是一瞬又一瞬的事,悲觀時跟個好友隨便聊些什么,都會變得又充滿希望了,會發現生活真是美好。所以我總是特別重視好友,他她們是我生存很重要的支撐,理念支撐,他她們都是最美的風景線和造物最美的作品,但我之前似乎從來沒表達過,其實更多是害怕、不敢表達出來。害怕什么,找到答案的時候就不怕了,麻煩的是找不到答案的時候,只那樣傻傻地、認真而執著地在心里那樣想著感激著。突然充滿了希望,總會找到答案的,總會流暢的表達的。已經有了很好的改變了。
悲傷也不是我的主體,我常常也是快樂而陽光的。我想以后的人生中我可能還會時時有悲傷,偶爾也還會悲觀,心里也還會有覺得辛苦的時候,但這些本身都是豐富的人生體驗,“經歷”這種“豐富”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只不過經歷時有的人心在,有的人心不在。愿意去體會這種豐富的時候就是心在吧。一位好友和我說起“人生什么都要體驗,好的壞的,痛苦的快樂的,什么都要嘗一嘗”,說后我們相視開懷一笑,語言是玩笑的口氣,態度理性冷靜。過了幾年又明白了一些,因為各種需要因為歷史的局限性,有些教育和環境總是重在抹殺人的感覺,但也有些教育和環境讓人發現感覺,以達到使心靈更幸福。純凈的感覺如天籟之音。如果你很久沒有感覺過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關注一下吧。各種心緒,沒有好壞,都是人的組成部分。
就像是一條河流,會流來又會緩緩地流走。流過來的時候,覺察與發現都是很重要的。覺察到悲傷或者其他的時候,不是要你壓抑否定其存在,需要你靜靜地關注,默默地陪伴,用心的照顧你自己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