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習慣:巧破“新年綜合征”
什么是微習慣?簡單來說,微習慣就是設定一個輕而易舉能完成的“小目標”。斯蒂芬·蓋斯說,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新習慣,微習慣基本上就是它大幅縮減的版本——把“每天做100個俯臥撐”的目標縮減成每天1個,把“每天寫3000字”的目標縮成每天寫50字,這就是“微習慣”。
微習慣太小了,小到不可能失敗,所以它不會給人造成任何負擔。你讓自己每天鍛煉半小時,可能想想都覺得困難而不想動,而微習慣恰恰幫人掃除猶豫,馬上可以開始行動。
為什么微習慣會有這么好的效果?斯蒂芬·蓋斯是這樣解釋的,人們常常會以為,一項自我改變的行動,無法持續下去,是因為自己的原因,但其實有問題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采用的策略。
斯蒂芬·蓋斯特別指出,“21天養成習慣”這個說法是個謬誤。研究表明,不同行為養成習慣所需時間從18天到254天不等,平均時間為66天。對于大多數有價值的習慣而言,養成它需要長久的堅持。而要把行為變成習慣,主要有兩個途徑:動力和意志力。動力就是強烈做一件事的意愿,是愿望,而意志力呢,就是讓自己無論如何都要努力去做這件事。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意志力遠比動力要重要、更可靠。
而微習慣,恰恰能有效消除一些損耗意志力的威脅。比如,微習慣所需要的努力非常小,這就降低了努力的程度。
那么,大家現在可能最關心的就是,微習慣到底要怎么培養?斯蒂芬·蓋斯列出了八個步驟。
第一步,選擇適合你的微習慣和計劃。把你想要擁有的微習慣列一個清單,有針對性的篩選,可以一次性建立多個微習慣。
第二步,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問問自己為什么要制定這項微習慣,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改變點在哪里?
第三步,明確習慣依據,將其納入日程。生活比較規律的人可以根據時間來選擇習慣,比如確定某個行動要在晚上八點準時開始;生活不規律的人可以根據行為方式選擇習慣,比如吃完午飯30分鐘后去鍛煉。前者缺乏靈活性但更能養成習慣慣性,后者略微混亂,但更加隨意更有助于堅持。
第四步,建立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成就感。對自己有回報的習慣,更容易堅持下去。
第五步,記錄與追蹤完成情況。比如用打卡來記錄完成情況。作者特別指出,在紙上記錄,比在電子設備上打卡,更能強化印象并帶給人成就感。
第六步,微量開始、超額完成。微習慣很容易,但切記,行動時,只能超額完成,不能調整習慣難度,因為這樣可以減輕意志力消耗。
第七步,完成計劃安排,擺脫高期待值。培養新習慣是一個脫離自己舒適區的過程,放棄是最容易出現的念頭。所以不要高估自己的毅力和決心,要明白,你的首要認務就是完成這個小小的計劃,不要過高期待。
第八步,留意習慣養成的標志。習慣養成的標志有:沒有抵觸情緒;行動時無須考慮;你不再擔心完不成;常態化;以及,你有了一個自我身份的認同:比如我是一個馬拉松跑者,我是一個讀書人等等。通過這一步,你可以了解自己的習慣是否已經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