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綠里奇跡》、《忘了我是誰》:弗蘭克·達拉邦特的三部曲
20190811 閆安
三部曲就夠了。記住《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史上最佳影片和電影主人公及畫面的人很多,但能導演的名字,記住導演三部曲影片的人就會少之又少。
大導演都有類似的三部曲之說,類似的,看過和可以記住的是吉塞貝·托納多雷的時光三部曲《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等。類似的還有希區柯克、黑澤明等。臺灣的電影溫馨、有時殘酷,但比較冗長。香港不錯,就象冒氣泡的冷飲,限時消費,快飲為佳。反倒是那些如《霍元甲》、《法院紛紜》之類的連續劇往往更讓人欲罷不能。就如東歐國家的《加里森敢死隊》等。光一個《橋》和《薩拉熱窩》又太少。日本則是動畫片的記憶。還有早起的《追捕》,警視廳的人居然可以不著統一的公安制服?也還是《阿信》、《排球女將》、《鐵壁阿童木》及國外類似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之類更適合電視和家庭化。
后來知道動畫大片還有《千里千尋》、《獅子王》之類,要說,每個人不知道的都多了去。所以,只能說說自己關注的,就夠了。
弗蘭克·達拉邦特的三部曲都看了。但總感覺把《肖申克的救贖》與另兩部放在一起,為湊數而湊數,有點不公平。因為他的這部代表作,是真正巔峰之作。觀影指數長盛不衰,好評無數等等都不隨時間而消減。甚是罕見。
人性、自由、友情等等是個永恒的話題。而肖申克那種身陷囹圄十多年,卻一直如同“有些鳥兒注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里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眱刃牡碾[藏著的希望卻讓監獄厚厚的石墻和管制的體系遁于無形。正如屋頂看著獄友們喝他“賺來”的啤酒時,那種詭異的微笑。所謂強者自救,圣者渡人。
也許他還可以從自己的“魔法口袋”里掏出更多分享,有些是秘密,有些是看得見的,有些是夢想。自由似乎是監獄里最大的。但換個場景,就是一組或多組對抗關系的兩面,沒有絕對停滯的,是可以“靈活和自由轉向和轉化的”,一切取決于你的內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心花園”,一般人因為外在而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肖申克卻無比強大,這個內心花園,讓他到哪里“都有事做”,而且逐漸串聯出故事的經緯脈絡和美妙結局。讓外人為之贊嘆和著迷。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墻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倍跋M敲篮玫氖挛铮苍S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希望與自由可以等號。是世上永遠不需要用石頭圍起來的地方,而且別人也輕易碰觸不到。正如音樂之美,誰也無法據為己有。
總之,看了這一部,觀眾就已經“賺”回來了,其他的甚至可以打包?類似的還有庫布里克的《閃靈》,有一部就夠了。補充一句,這些大作都是斯蒂芬金的原著作品改編。 斯蒂芬·金的名言是“對我來說,最佳的效果是讀者在閱讀我的小說時因心臟病發作而死去?!薄獕驂牡?。
但電影卻不是,電影象河豚,加上有個好導演,剛好讓你欲罷不能。電影院則像個魔法屋,老少咸宜的地方。不用分級。
弗蘭克·達拉邦特三部曲之二《綠里奇跡》,時間很長,中間迷瞪和小睡了一會,睜眼再看,還能接上。感覺就是導演是個極認真講故事的人,沖著這種認真勁,就容易打動人。故事善惡串味。那個死囚黑巨人,善良怕黑暗,電椅執行是仍然不戴黑頭罩。他其實本善而一直光明著。就象那只長壽的小老鼠,專注于線軸玩具和取悅順從主人,而無所謂環境,雖然終有一死,卻朋友無數。
場面上,有些貧乏。例如狹小陰暗的監獄。烘托不多的演員。開頭結尾中間,曲折不多的情節。似乎大方向已定,后面的都可以猜中一樣。這或許是犯困的理由之一。
第三部是《忘了我是誰》(又名《電影人生》《忘我奇緣》)。我覺得《忘我奇緣》片名貼切一點。
影片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1950年至1954年間,美國極右泛濫的麥卡錫主義,它的影響波及美國政治、外交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剛好離二戰時間又不遠。
一個偏遠小鎮上,因二戰上前線而犧牲不少年輕人,這給整個小鎮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深刻的創傷。如同一個壓抑的井蓋。剛好主人公(金·凱瑞飾演)事故溺水被救,因長相一致,被動替代了戰爭犧牲或失蹤的小鎮“兒子”,從而激活了整個小鎮生活,親情、愛情、友誼、文化生活、精神面貌,甚至包括那座地下室的戰爭紀念碑。最特別的是那個老舊電影院,類似國內村頭大槐樹下和傳統鄉鎮里的文廟,是那種象征性的獨特的存在。誰也離不了。
最后記憶復蘇,故事結尾,主人公返回小鎮,被真正接納,從此與心上人過上了幸福美滿平靜的生活。等等。但未必是“影片讓金·凱瑞過足了戲癮,而票房和口碑雙雙不盡如人意?!?/p>
時代、審美、語境、社會心理等都不同。如果該片放在麥卡錫之后一段時間播出,一定是雙豐收和大快人心的事情!只可惜,這部片子上映時間是2001年。
影片高潮部分,是陪審團片段的男主人公的當堂陳詞,這種場面在電影里多見,但往往蕩氣回腸,也是劇情反轉和清濁立見的時刻。臺詞精心設計和表演烘托,讓人沉迷。對比一下,《肖申克的救贖》里面,是連續性的這種場面、情節、沖突、對抗和勢單力薄的主人公內心中最堅不可摧的地方。觀眾從頭至尾,是好奇、優美畫面、神秘內心、堅定意志、詼諧比喻、宏大異想場面、完美結局,電影魅力展現上不那么集中,但持續的讓人舒服。哪來的睡意?
結局?是那些重獲自由即將踏上新征程的人們感受到的即將揭開未來神秘面紗的激動心情,是親臨原先不可企及的希望的太平洋海水和夢中一樣的藍,是出獄重獲自由、跨越邊境的握手和重逢。
弗蘭克·達拉邦特的三部曲之一,到這里,就勝出了太多。
………
國內的,名頭響的大導演三部曲似乎也是,水平齊平的卻不多。
而且是往往是早期的“三部曲”,例如張藝謀、賈樟柯等。開創性的居多,多少占了時代“便宜”。因而顛覆性、創造性、思想性十足,就象壓力鍋上的那個點,各式各樣的觀眾在集中和黑黢黢電影院里可以忘掉一切,釋放或共鳴、期盼完后,一切又恢復如常。雖然他們后期的作品似乎可以昏招迭出、洋相百出。窠臼已成,套路嫻熟。到哪都似曾相識。高峰期或代表作到哪里可以看得見,因為有限。例如“三部曲”之類。
如果有什么心得,就是通過三部曲,可以認識一位導演。
“事不過三”, “三”,代表了天地人之本質、本性、規律,代表了絕對、相對、無限,是一種傳統上的終極描述和概括。正如《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拍電影是一心一意的專注,看電影是“三心二意”變化,欣賞和共鳴則是“事不過三”的執著和喜愛。
",?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