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云是分層的,目前大家比較公認的云架構是劃分為基礎設施層、平臺層和軟件服務層三個層次的。對應名稱分別為IaaS、PaaS和SaaS。
關于這個我們之前也介紹過很多,比如下面這張有名的pizza圖:
還有不清楚的可以戳下面的鏈接:
一個通俗例子徹底搞懂IaaS、PaaS和SaaS!
然后,我們又發現一個新的概念混淆出現了,那就是云平臺和云管平臺,一字之差,難道不是一個概念嗎?
那么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吧!
首先,什么是云平臺?
云計算平臺也稱為云平臺,是指可以提供IaaS、PaaS、SaaS等各種云服務的平臺。
比較經典的云平臺有:
其中OpenStack、CloudStack、Hadoop、Apache Mesos、基于Docker的kubernetes、swarm等是開源平臺,微軟、HP、IBM 之類就是比較出名的商業云平臺了。
云管理平臺又是什么呢?
云管理平臺(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簡稱CMP)是由Gartner最先提出的企業云戰略中的一種產品形態。
云管平臺為數據中心資源的統一管理平臺,可以管理多個開源或者異構的云計算技術或者產品,比如同時管理CloudStack、OpenStack、Docker等等。
來自Gartner的具體定義如下:
云管理平臺(CMP)是提供對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整合管理的產品。
要弄清楚什么是云管平臺,需要先知道在一個云計算平臺到底有哪些內容組成。Gartner 2015年曾發布了一個研究報告,對云平臺的特性做了歸納。
Gartner認為云平臺從底層向上分別包括基礎架構、資源管理、服務交付和用戶的接入和管理這個組成部分。
從下往上第一層就是基礎架構,也就是通過虛擬化來形成一個云的基礎架構,這個基礎架構不單單是服務器虛擬化,可能還有存儲虛擬化、網絡虛擬化,有這個基礎架構做支撐才能把各種資源做成彈性的資源池。
在其上的第二層是資源的生命周期管理,特別是資源的分級,即根據不同的業務(如生產、開發、測試,生產)分成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一級或者二級等。
在此之上的第三層是把資源包裝成服務。資源就像餐廳的后廚,廚房里有各種菜品、各種原料,需要組合再炒出菜來供客人享用,云平臺要對外提供服務也需要服務的編排與交付。
位于最上層的是門戶,這是用戶直接打交道的部分,也是一般用戶唯一實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以上四層共同組成了云計算平臺。其中,除了最底層的基礎架構之外,上面的三層統稱為云管平臺。
云管平臺是依附于底層的虛擬化之上,是云平臺的一部分,其發展也與整個云計算發展相一致。
云管平臺從發展到今天,共經歷了三代:
第一代是虛擬機階段,主要是虛擬機的申請;
第二代是IaaS,主要是IaaS的監控和管理;
第三代是融合的云服務,主要是一體化的交付,不僅交付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還有基礎軟件、數據庫、中間件,還有混合云的交付和管理。
下圖表示了云管理平臺在云計算技術棧中所處的位置,與IaaS、PaaS、SaaS之間的關系:
云管理平臺是獨立于IaaS及PaaS之外的管理平臺,基于云API管理應用運行所需的資源和環境,通過代理或非代理方式管理應用運行的OS環境及應用,對基礎設施層支持各種公有云私有云以及傳統IT物理機虛擬機,并支持各種運行在IaaS或物理機之上的各種架構的應用。
云管平臺的發展趨勢是從原來的以虛擬機為中心轉變到以業務應用為中心,同時,交付的內容也趨于多樣化了,原來是一個IaaS,后來是IaaS+或者到PaaS,現在可以做到任意的IT級服務,與此同時,管理的資源也日趨多樣多樣化,不只有私有云,還有公有云,包括不同的公有云。
云管理平臺是云時代充分發揮云計算特性優勢,大幅提升生產力、應對新增混合云多云資源管理問題的平臺工具。
云管理平臺當前在國外已發展多年并非常成熟,而在國內:
“
目前在國內,云計算主要還在資源池這個層次,而云管平臺則是資源的生命周期管理,且是偏部署。實際上這是不夠的,部署就相當于生孩子,生完了以后,后期的孩子長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這些都要管理,而目前開看普遍比較缺乏。
”
原因有兩點:
一方面是企業上云后特別是采納混合云后,IaaS本身提供的服務普遍缺乏,對混合或多個云資源池的資源管理缺乏區分IT與研發和細粒度的權限管控,以及DevOps解決方案,不能滿足企業管理云資源和高效使用云資源的需要;
另一方面,企業在云平臺規劃過程和上云后又常常忽視云管理平臺。
眾所周知,房子要住得舒適,不僅要地基好、房子質量好,還要裝修得好。同樣,在云計算的落地過程中,要讓云平臺的價值真正發揮出來,不僅要有一個穩定、可靠的云基礎平臺,還要有配套的云管理工具,讓最終用戶可以輕松使用,讓管理人員可以方便地進行管理,這就是云管平臺——一個人們不怎么提及但是卻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而云管平臺市場也正是一個正在崛起、值得關注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