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收藏郵票一樣風靡一個時代的,還有文摘。
現在,還有多少人堅持著看到美句就摘抄呢?
曾經我看到大把大把的人揣著大把大把的本子上面寫著大把大把優美的文字。
讀來自有一番享受的味道——讀不懂就是了。
“這段話寫的好美啊。”
我挑了段略微能看懂一點點邏輯的文字,對著文摘本子的主人夸贊道。
“這段更美呢,你看……”
文摘本子的主人十分開心,又給我展示了另一段優美的文字,還貼心的讀了出來。
但我覺得那段文更難懂了。
群居的人總能染上其他人的習慣,有的是好事,比如一起學習;有點卻未必,比如記文摘。
在得到那么多記文摘的小伙伴熏陶后,我終于買了本半個手掌大的精美本子。
我認為如此迷你但卻精致、有著遠超本身成本價格的本子,某種程度上散發著一種氣質,與文摘這種不在原書上讀偏偏要摘抄到本子上的講究勁正符合。
我一口氣在讀者、格言上抄了好幾小頁的文摘,字字取自雜志本身的欄目:名句。
我很滿足,我仿佛與其他人一樣,瞬間提升了b格。
很久以后,我在書架架底翻到了一群被放一起收藏的文摘本,被擺在一個已經蒙塵許久的盒子里。
我完完全全不記得我曾經看過這些文字,甚至用筆寫下過。
這種一點點記憶都沒有的文字,當時為什么要記下來呢?
無解。
滿是灰塵的文摘畢竟也是當年的心血,我將其有放入了蒙塵的盒子,推進了書架架底。
? ? “其實,沒什么是值得記的。”
我后來就一直這么想著,直到——
消失一年半后的女神終于又重新出現。
我刷著女神最近更新的幾條新微博,翻來覆去地看,左思右想地看,讀了一遍又一遍,越看笑容越大,最后由衷的發出感慨——
我女神的文字,寫的真好!
哪怕只是轉發時的一兩句點評。
在我心里,女神與其他作者都不一樣。
有的寫作者是這樣的,從頭到尾優美的文字,沒有哪處文筆低了。也許有哪出文筆高了——個人喜好不同,給出的評價也不同。
那種優美的文字,和曾經我在同學們摘抄本上看的優美文字一模一樣:
確實寫的很美。真看不懂。
讀來面無表情。
? ? “寫的再美,沒法讓人感同身受的文字,終究不值得再讀。”
這是我癡迷女神很久后幡然醒悟的。
那么,那些讓人會心一笑,讓人心頭一擊的文字呢?
我猛然產生了已經好幾年沒有產生過的做文摘的沖動。
既然是文摘,得精心挑選一些。我開始翻女神寫過的文字,并刷刷刷的在本子上寫起來。
然而緊接著我就發現,還是不對。
哪怕女神的某一句被摘抄出來單獨看還是很好,但那種好就像上傳了n次的微博圖片,像盲人摸象時的驚天呼喊,都是被壓縮了的、不全的。
我看女神的文字時感受到的喜悅與驚艷,與他人單獨看文字時感受到的,不是同一回事,程度也有所不同。
俗話說,做閱讀理解還需結合上下文呢,拋開整體談局部就是耍流氓。
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都能被后人當成片面的勵志句而不是愛迪生本來想表達的靈感至高論。
我的片面摘抄的文摘,會不會在若干年后,也被歪曲成另一個意思,歪曲成女神本不是想表達的意思?
這個想法使我冷汗津津。
別人的想法被歪曲了,也就算了,我女神的文被歪曲了,哪怕現在沒有發生,光是想一想我就受不了。
我低頭將摘抄了一點點女神文字的本子合上,把筆放回筆筒。
其實,這樣看著所有完整的文字就很好。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