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原文】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后的惠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
【注釋】①田地:指心田,心胸。②不平之嘆:對事情有不平之感時所發(fā)出的怨言。③不匱之恩:匱,缺乏,比喻永恒的恩澤。據(jù)《詩經(jīng)?大雅篇》:“孝子不匱,永錫爾類?!?/p>
【譯文】個人待人處事的心胸要寬厚,使你身邊的人不會有不平的牢騷;死后留給子孫與世人的恩澤要流得長遠,才會使子孫有不斷地思念。
【解析】人生在世究竟該怎樣做人從古至今是人們爭論的一個話題。是“爭一世而不爭一時”,還是“爭一時也要爭千秋”,是只顧個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或損人利己,還是為社會,為人類做有益的事,做些貢獻?這實際上是兩種世界觀的較量。生活中,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計較,如此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滿。人在世時寬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遺愛人間必為后人懷念,所謂“人死留名,虎死留皮”,愛心永在,善舉永存。而恩澤要遺惠長遠,則應(yīng)該多做著書立說、修橋建校之類能在人心和社會上長久留存的善舉。只有為別人多想,心底無私,眼界才會廣闊,胸懷才能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