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是我在知乎看到的一個問題,試著回答一下。
作文或說話,不外乎兩件事,一是“說什么”,一是“怎么說”,說什么就是內容,怎么說就是形式或方法。——《文心》
很多人覺得寫作困難,也是因為【說什么】和【怎么說】這兩個問題沒有解決。
說什么?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寫的每一篇文案都是有主題的,也就是中心思想,所有的內容都是這個主題的延伸。
問題就在于,怎么延伸呢?到底寫什么好呢?
1 把抽象變具體
非常多的人喜歡用抽象的詞語來填充文案。
寫一些假大空的詞語,或者干脆就是大量的辭藻堆砌,這種文案看起來華麗,實際上很沒有說服力,也很空洞,模糊,之前李叫獸那篇《X文案和Y文案》爆文里也提過這個問題。
把抽象變得具體,關鍵就在于,你要學會問問題。
我還記得小學的時候,老師讓寫作文,有些同學只會寫:我今天真高興呀,我今天真愉快啊。老師看到這種作文就會說,你要形容一下你的高興,你為什么高興呀?發生了什么事情呢?這就是把抽象變具體的過程。
再比如,領導讓你寫總結報告,你不能光說“公司的利潤增長了”然后就沒了,你還要說,是因為XX部門的XX項目,做了XX事情,導致的多少%的利潤增加了。這樣領導才會贊賞你。
還有寫簡歷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寫,我的XX能力強,XX能力強。HR看到都頭疼,他們需要的是你能證明了你的某項能力強,而不是只有一個結論。所以,HR們都會建議應聘者使用star法則。
把抽象變具體是必須的,同時這也是一個方便生產內容的方法,很好用,方法就是不停的問自己問題,問5W+1H。
2 舉例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里就寫到:
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區別,在于你是否使用了準確,具體的例證。
你可以使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作為例證。當然你也可以用身邊的例子。
比如,我最近看的這本《溝通的藝術》就發現,作者常常是結論先行,然后就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先前的結論,會讓讀者理解起來非常透徹,而且案例也很好寫,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即可。
3 故事
很多公眾號的文章都是用故事來開頭,又用故事來論證觀點,這樣做的好處就在于引人入勝,很容易就吸引眼球,促使讀者往下看。也很容易寫。
《故事思維》里說:
事實無法形成信任,信任需要故事維系它——一個有意義的故事能激發人們對你的信任,希望你的建議確實能實現你的承諾,聽眾會重新燃起對你的希望。人們更重視他們自己得到的結論,他們只會相信真實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人們一旦將你的故事當成他們自己的故事,那你就挖掘出了信任的強大力量。
故事可以用自己的,也可以用寓言故事。比如,我想要論證不要自以為是,要腳踏實地,就可以用龜兔賽跑的故事。
4 名人名言
應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加你的可信度,因為名人說的話很有權威感,不會讓人產生質疑。而且直接復制過來就可以,只是要記得注明出處。
你可以儲存一些名人名言的資料庫,便于寫作的時候應用,也可以通過搜索關鍵詞來查找。
5 修辭手法
修辭小學就學過了,在語文課里非常基礎的課程,但是也非常好用,可以來提升你的表達效果。只要記住幾個比較常用的修辭手法,找不到內容寫的時候,就可以試著參考套用看看。
比喻:找到和A有相似性的B,然后把B比作A,便于讀者理解,也更生動。
夸張:夸張主要是表明你的態度,三頭六臂,一日千里,都是運用了夸張的手法。
還有排比,反復,借代等等。
百度一下都有,這里我只是簡單概括一下,如果遇到不知道怎么寫的時候,參考看看這些修辭手法,引導你產生新的思路。
通過這些方法,就可以生產出很多內容了。
怎么說?
怎么寫是關于文案組織的問題。有些人組織句子的時候會混亂,表述不清,覺得亂,其實這個問題反映的是邏輯問題。所以,為了讓表述更有邏輯,我們要善用這些轉折詞。
(這個是《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里的內容,我覺得很有用)
如果你內容已經想好了,但組織得很亂,讓這些轉折詞來幫你:
1 接續詞。(前進)
2 舉例詞。(減速,注意)
3 對比詞。(準備轉彎)
4 總結詞。(即將到達)
最后,分享一個書單吧,都是我看過還比較有用的:
《文心》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
《金字塔原理》
《文案創作完全手冊》
這幾本書都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不足,各取所需就好。
我的衛星號:奶油筆記,整理很多高質量干貨,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