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蘇軾、陶淵明、李商隱都是千古流芳的大詩人,在世時都已經迷妹無數。但是,做他們的兒子很不容易,你知道嗎?要有“三不怕”精神,你知道嗎?
一、不怕空虛寂寞冷,“留守兒童”算個啥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的一生就是漂流的一生,他在1000多年前就忠誠實踐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格言。但瀟灑歸瀟灑,大詩人漂流中國,可不是拖家帶口。李白有個兒子叫伯禽,還有個女兒叫平陽,都在家做了“留守兒童”。
當年李白在金陵懷古,慨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之后,偶然想起留在東魯兗州家中的孩子,便創作了《寄東魯二稚子》: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李白說的得很直白,三年沒回家了,當年離家時手植之樹已亭亭玉立,枝繁葉茂。他想到了兩個孩子,一定每天在這顆樹下,望著村口淚如泉涌,翹首期盼爸爸回家。
當然,即使回家了,也只是短暫的停留。用現代詩人鄭愁予的話說:
“我噠噠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已四十二歲,他終于有功夫回了趟家,“兒女嬉笑牽人衣”,孩子們嬉笑吵鬧牽扯我的布衣,可見孩子們是多么開心。可是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滿以為實現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與兒女告別,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走的多瀟灑啊,再次給孩子留下瀟灑離別的背影,然后化作心頭濃重的陰影。
也許就像徐志摩說的: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不僅僅李白,杜甫也一樣,為了生計到處漂流,孩子多數時候放在家里,有一次回家才發現孩子已經餓死了。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道:
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亂世離人,即使出名如杜甫,也難逃親人遭厄運的命運,也正應了他的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當然,李白一生到處漂泊也是無奈,追隨夢想到京城長安做個“長漂”,得罪權貴被流放夜郎,遇大赦被放還。顛沛流離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壯志未酬后流連名山大川也只是“借景消愁”,用另一種方式實踐“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豪言。
即使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離家在外,追隨夢想。此景此情,千年一脈,亙古未變。
二、不怕嘲笑,隨便爸爸咋“包裝”
做“留守兒童”,要耐得住寂寞,可是如果爸爸一直呆在家,也不一定是好事。
陶淵明做了八十天彭澤縣令就留下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家,可以“把酒東籬下”,天天陪孩子,卻成了孩子們的“噩夢”
陶淵明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田園詩人,而且是一位多產的父親。他一生結過兩次婚,生了5個兒子:老大阿舒;老二阿宣;老三老四是一對雙胞胎,名叫阿雍和阿端;剩下最小的一個叫阿通。
可是,陶淵明怎么看,都覺得孩子不順眼:“想我陶淵明腹有詩書氣自華,怎么這幾個孩子都傻里傻氣的啊?”
越想心里越不順,便提筆寫了一首詩《責子》,結果他的五個孩子都出名了,千古留“名”。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這首詩先說自己老了,之后直截了當地落兒子們不中用:老大十六歲,卻很懶惰;老二的聰明,但沒用在正地方;老三、老四是雙胞胎,到了13歲,還不能數到十位數;老五整天就惦記著摘個梨、摸個棗吃。
不用說,陶淵明5個孩子都只是調皮貪玩罷了,和一般的小孩子一樣。就說老五吧,三百年后,杜甫就說自己:“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小杜甫不也是每天惦記著吃的嘛,一天能上樹一千回。
小孩子嘛,調皮貪玩好吃的小毛病都是有的。一般的父母見了,批評教育幾句就好了。可壞就壞在,陶淵明是個大詩人、大創作家,而且心血來潮、詩興大發。
陶淵明采用漫畫的手法,夸張的描畫孩子的行為,成就了一首好詩,卻連累了五個孩子。真是冤枉這五個孩子了,即使沒有爸爸的大才能,做一個普通人也是好的,可經過爸爸的一番“包裝宣傳”,都成了傻兒子了。
其實,陶淵明只是恨鐵不成鋼,發發牢騷,詩歌作為文學作品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也是必需的。可我們凡俗俗子怎能理解,還真以為五個兒子都是傻蛋呢。
三、不怕困難,努力完成爸爸未竟的理想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是蘇軾的《洗兒詩》,短短四句,語氣戲謔,基調反諷,實乃事出有因。
“人皆養子望聰明”,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本身沒什么不好,道理不言自明;只是蘇軾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聰明誤一生,”也是實情。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又在詩文中譏諷“新進”,被對方構陷入獄。一場“烏臺詩案”,震驚朝野,幸有元老重臣營救,加上太皇太后干預,蘇軾才免得一死,貶謫黃州。
在黃州期間,侍妾王朝云為蘇軾生下一個男孩兒,《洗兒詩》即為此男孩兒而作。
剛剛經歷一場大磨難,詩人“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點不難理解。“公卿”還是要當的,只是希望“無災無難”而已;“愚且魯”不過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內核。不鋒芒畢露,就不會被“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一類悲劇選作主角。
蘇軾此愿,實在是有感而發,絕非無病呻吟。只是難為了孩子,既要聰明,還要表現得愚蠢。要實現爸爸的愿望,確實不容易。李商隱的兒子李兗師也深有體會。來看李商隱的《驕兒詩》
兒慎勿學爺,讀書求甲乙。
穰苴司馬法,張良黃石術。
便為帝王師,不假更纖悉。
······
兒當速成大,探雛入虎穴。
當為萬戶侯,勿守一經帙。
李商隱的兒子叫李兗師,從小就聰明可愛情商高。李商隱在詩中用大部分篇幅寫兒子的各種聰明狀,竊喜、自豪之情溢于筆端,到了最后卻筆鋒一轉:“兒慎勿學爺”。
為什么?原來李商隱希望兒子能學習兵法,衛國戍邊,當個“萬戶侯”。哎,他自己舞文弄墨,一輩子吟詩作賦,卻希望孩子舞刀弄槍,沙場秋點兵,確實難為了孩子。
不過,李兗師你也不能怪爸爸,這可是爸爸一輩子的人生經驗,是血淋淋的教訓總結。你的本家詩人李賀爺爺早說過: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唐末),男孩子投筆從戎,不僅能建功立業,還能保家衛國,是一條雖艱難、但實在的人生路。
即使再難,也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