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 of dead, begin of life
之前在電信行業待過幾年,經常被別人問,愛立信/華為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互聯網公司有什么關系。那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高能的技術問題。
從技術的角度講,愛立信/華為是設備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是運營商。打個最簡單的例子,以高速公路為例。那么愛立信/華為就是修馬路的(提供設備并架設設備),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是馬路投資者,并在各個點設置了收費站(各種流量套餐),互聯網公司如騰訊是造汽車的(微信等),使用馬路并給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繳過路費(流量)。從這個比喻就可以看得出來,造汽車的是最掙錢的,但也最激烈;設收費站的,屬于壟斷企業,但無法暴利;施工隊的,搬磚,但專業和技術沉淀過硬。這里不是要討論誰家技術強,而是要討論,從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角度思考,好不容易找施工隊建了一條高速公路,結果看著造汽車的掙這么多錢,而自己只能收過路費,這種為他人做嫁衣的行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也是近幾年來,行業內炒得很火的管道化!運營商淪為了管道,只掙流量費,而用戶在使用互聯網產品如微信和微博等看起來免費,實際上捆綁了一堆的增值服務,如廣告,游戲,第三方接入,而這恰恰是運營商無法做到的事情。
也是近幾年,運營商的心態特別矛盾,一方面是國企,擁有絕對的壟斷地位,另一方面,看著互聯網蒸蒸日上,又想從中分一杯羹。在這種矛盾之前,也做了很多嘗試,但因為本身體制固化,缺乏互聯網基因,始終拿不出一款不錯的產品,這也算是當下最大的一種矛盾。
如果反觀個人,矛盾也大致如此,想尋求改變,但以往行為習慣和思考又固化嚴重,往往難以抱著革自己命的決心去做,這也是,成功是屬于少數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