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古畫中的家具文,古畫中的古典家具不是普通人用的家具,因為那個時候普通人用不起好家具,一如現在普通人也用不起好家具。現在的古董、藝術品,當年都不是給普通人做的。當年普通人用的粗瓷大碗,到現在還是不被承認。咱們現在用的飯碗,再過五百年也還是值不了幾個錢。挺悲哀,可就這么回事。
故宮藏有一套十二幅古畫,名為“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五十年代曾經公開陳列過,以前,大家都認為這十二幅畫中所繪人物是雍正皇帝的妃子,故原名為“雍正妃畫像”。1986年,朱家溍先生從清代內務府檔案中查到一條記錄有這十二幅畫的檔案,從而證實了這十二幅畫并不是雍正妃的畫像,畫的只是幾位美人,但畫中的題詞確系尚為雍親王時胤禛的親筆。檔案中還記載了這十二幅畫當年是貼在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的。由此推論,所畫的很可能是圓明園的實景。因此,該畫更名為“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
下面,筆者就畫中家具試作家具鑒賞:
圖一
圖一:博古幽思。畫中的貴婦著漢裝,手持絲帕坐在一只斑竹椅上,觀察畫面上的斑竹椅,似是六角形的,面前是一張黑漆嵌螺鈿的方桌,嵌工極為精細、華美,桌面上放的是漢代青銅壺,一方硯臺,小瓶子里放了一束草花,貴婦的身邊圍繞著黃花梨安黃楊(楠木),拐子圈口多寶閣,閣中陳設青銅器,古籍,單色釉僧帽壺,左上角還有一只天藍釉的水仙盆,不知道是不是宋代的?整體氛圍高雅,這才是高雅。黃花梨多寶閣我并不欣賞,圈口難看。
圖二
圖二:持表對菊。貴婦身邊的桌子有可能是黃花梨嵌百寶方桌,這張桌子有束腰,有羅鍋棖,卻沒有翻馬蹄,和通常制式有差別。左邊放天球儀的是一只黑漆描金小桌,足部做如意狀。
貴婦坐在一只深紅色的坐墩上,無法判斷坐墩是木胎漆質,還是瓷的,看坐墩底部的顏色漸變,更傾向于是瓷的。在以后的幾張圖里,還會出現坐墩,這幾只坐墩造型細長,已與清晚期坐墩的造型沒有太大區別了。一般認為,明代坐墩向外膨脹的弧度更大些,也就是看起來更胖些,而晚期坐墩多細長。
圖三
圖三:觀書沉吟。這幅畫里貴婦依桌坐著,手中執卷,桌上放著一部書,一只花瓶,一個鼻煙壺,背后的墻上有一卷山水,下面是仿蕉葉外形的一副畫,上面題有詩句,這種仿蕉葉的形式,明代就有,一般是用木胎隨形仿芭蕉葉,漆成墨綠色,在上面題詩。
貴婦坐在一個深綠色描金的坐墩上,其上罩很藍色的坐墊。桌子的材質似為黃花梨,大理石面,樣式是比較普通的有束腰,翻馬蹄方桌,羅鍋棖是變形螭龍加雙卡子花,已經有清代晚期“拉錢桌”的影子了。香幾和坐墩都很好,一個取自然造型,渾然天成;一個簡潔造型,色彩淡雅,和貴婦的衣服顏色很配。大理石面的黃花梨桌子倒未見得有多精彩,屬實用器。
圖四
圖四:裘裝對鏡。這幅畫的樹根榻非常搶眼,用樹根制作的家具無論是故宮,還是民間完整留存下來的很稀少。在繪畫中,常見到一種樹木枝條或根結作成的坐具。似乎不在求其舒適與否,而是以如同僧侶們所追求的一種不經修飾、平凡而撲拙的不規則造型。
畫中貴婦上方有一只放畫軸的竹制書架,挺有巧思的家具。用起來方便,看起來雅致。貴婦身旁還有一只斑竹制作的坐墩也別致,漂亮的竹制家具保存下來的極少,主要原因是竹制家具結構上容易松散。坐墩上的黑漆嵌螺鈿海棠形茶盤精致。
圖五
圖五:捻珠觀貓。這幅圖中左邊的樹根書架是個亮點,沒見過類似的實物,有古意。貴婦坐在一只似是黑漆嵌螺鈿的坐墩上,桌子看不出材質,形一般,桌面為大理石。桌面上的青銅鼎很搶眼,白玉鈕爐蓋的做法是造辦處的風格。貴婦手中持一串念珠,我細數了一下,是 18粒珠子+ 1粒隔珠+ 1粒佛頭,這個可以給現在的珠友們提供個參考。
貴婦左邊有一支紫檀香幾,上置一琺瑯座鐘,表盤上是羅馬數字,清代常見的鏤空指針,這樣的羅馬數字表盤,鏤空指針一直到清末的“南京鐘”上都在使用。非常精美的一座鐘。看式樣也是造辦處的作品。
圖六
圖六:消夏賞蝶。這是一幅消夏圖,貴婦倚在桌旁,桌子風雅,疏朗有致,整體用斑竹,瓜棱腿,桌面顏色淡雅。竹制家具一直沒有引起后世人的關注,主要是留存較少,其中精品更少,這是個挺有意思的一個現象,竹子做為一種意象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古人用木頭,用玉,用象牙等等珍貴材料材料去模仿竹子的外形,感覺,但真實的竹制家具卻引不起世人的關注,竹材價廉易得,或許彼時的古人也不把竹制家具當回事吧,應景用用,言志用用,用過之后也就不以為意了。現在老的竹制文玩倒是路份極高,當然價格也很高。
圖七
圖七:燭下縫衣。貴婦坐的是黃花梨官帽椅,在縫衣服,黑漆嵌螺鈿桌子上有燭臺和針線筐。桌子簡素,方正的直棖代替了羅鍋棖,效果好,簡單造型用了充分體現黑漆和螺鈿的美。貴婦的上方懸掛的是一盞黑漆嵌螺鈿宮燈。
其他幾張圖畫,家具不甚明顯,但從圖中整體來看感覺奢華是低調的,是無以言語的奢華,無論是家里的家具,擺設,衣著搭配,發型頭飾,表情都到位。大家也一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