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嘗試著改變自己,卻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我們經常有宏偉的藍圖和目標,往往以計劃不如變化而宣告失敗,
是什么阻礙了我們的改變?
改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為什么我們不能堅持?
說到堅持,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柳比歇夫簡直是個神一樣的存在,他把一個習慣堅持了56年,成就了他奇特的一生。他的一生收獲豐碩,發布了70余部學術著作,從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到昆蟲學等。
他在26歲時獨創了一種“時間統計法”,通過記錄每個事件的花銷時間,通過統計和分析,進行月小結和年終總結,以此來改進工作方法、計劃未來事務,從而提高對時間的利用效率。期間他不斷完善這一統計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他記錄時間的筆記后來被整理成書,名為《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的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多到幾乎讓人難以置信。他的遺產包括幾個部分:有著作,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過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談到他一生的各個階段以及彼爾姆大學……
柳比歇夫最偉大之處或許就在于他的時間統計法。簡而言之,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個人時間定量管理的方法。
這個神一樣的人物,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記錄有多重要有多么大的力量。
記錄之道:記錄只有面向未來才有意義,才會讓改變發生
遠古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有記錄的生活:結繩為記,甲骨文,巖壁畫等等都是記錄的形式。記錄是文字的雛形,記錄伴隨文字一起促進著人類的文明發展演變。
記錄的歷史就是人類進步和改變的歷史。
歷史是人們對于過去的記錄,但我們記錄歷史不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
記錄也只有面向未來才有意義。
當我開始要跑步時,我告訴自己,你想要孩子喜歡運動,那么你自己必須要喜歡運動、給他做個榜樣,這件事情對于我是否是個合格的父親意義重大,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堅持了兩年多并且樂在其中,這在之前的幾十年里都沒有發生過,完全是不可想象的。跑步軟件的及時記錄,讓我的跑步有了及時反饋,對于堅持起了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的記錄都在為我背書,你離好父親的目標又進了一步。
有位哲人說:
你能從歷史里看到多深就能在未來看到多遠。
當記錄面向未來時就已經有了深遠的意義。
許多人為什么不能堅持?只是因為他沒有賦予要做的事情以意義。
記錄是一個神奇的即時反饋系統。
當我們決心改變的時候,“懶惰”便會指使我們的那個“大腦的自我保護功能”——“遺忘”——起作用,讓我們不知不覺停止改變。
與懶惰抗爭、停止遺忘、堅持改變的工具,就是紙筆。
即時反饋系統有多么強大我們看看有多少人迷戀游戲就知道了。
從心理學來講,游戲是一個虛擬的精神世界,在那里有最好的即時記錄反饋系統。
我們升級打怪過程中你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會有最迅捷、最豐富的反饋,告訴我們動作是否有效、正確,目標達成時的,金幣和得分獎勵,鼓勵我們一關又一關地去完成目標,讓我們隨時都可以去爽一把。
你玩游戲的時候要是把聲音關掉,這款游戲的可玩性就會大幅度地下降。為什么?因為游戲的聲音和畫面設計不是為了讓你覺得好聽或好看,而是讓你覺得對這個世界有操控感,你的一舉一動,這個世界馬上就會給你反饋。比如說你打了一下人,馬上他身上就放出光環,或者長一個什么,飛出一個數字等等。它所有東西都是作用于你當下的感覺。
所有的電子游戲都有3套最核心的系統:
第一個叫徽章系統,
第二個叫分數系統,
第三個叫排行榜系統,
這3個系統本質上都是反饋。
徽章是對你過去成績的一種反饋;分數系統是當下反饋,你每做一個動作長多少分、減多少分;而排行榜呢,是未來,那是你的榜樣和目標,你值得為它去追尋。
所以,過去、現在、未來,在那個虛擬世界都會給你反饋,這便是游戲的魅力。
所以說,游戲是最好的即時記錄反饋系統。
而我們的人生,缺少的恰恰是這樣的系統。我們的人生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即時反饋系統,而記錄就是這樣一個最簡潔和有效和低成本就能實現的系統,簡單到用紙和筆就夠了。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海爾公司的"日清日高"?華為公司的“太陽落山”?哈佛管理的“4小時復命”?即時反饋早已成為先進公司關注并予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公司之所以成功,就是通過建立即時反饋機制并與績效掛鉤,讓工作有矩可行、高效而有成果。
記錄之用:
首先是為了收集和提醒。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受,對方剛剛說過的事轉眼就忘了,剛剛告訴你的電話號碼,約會地點和時間扭頭就記不起來了,所以就需要及時記錄,這樣的事情多了還需要設置提醒,否則真的會忘掉。而代價往往又是極其慘痛的。比如我就曾經忘了及時續繳車輛的交強險而被罰款兩千大洋。
還有些人自認為自己記性很好,喜歡把零碎的小事就記在腦子里,卻懶得用筆做記錄。這樣的結果就算不會把事情忘掉,但卻讓大腦變成了擁擠的倉庫,要么做事時心不在焉,要么吃著碗里的還得看著鍋里的,焦慮和疲憊渙散讓幸福感遠離,往往是得不償失。
其次,記錄是為了整理和分類。
整理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序,分類使我們可以對事物優化和進行批處理,從而提高效能發揮特長。例如商鞅就是最早把人們的工作分為士農工商,使得工藝技術有序傳承和積累,秦國也因此繁榮和強盛。
第三,記錄是面鏡子,可以即時檢視和反省。
《舊唐書·魏徵傳》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鑒”就是我們最熟悉的檢視和反省行為。
檢視和反省對于個人也是同樣重要,我們的計劃不能夠達成,往往是過程中缺少每日的檢視、每周每月的反省和改進。
檢視和復盤記錄的關鍵性內容,這種行為往往是花1%的時間,卻保證了80%的效果。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就是這個道理。
記錄之器:用記錄的工具改變思維和行為習慣
記錄最不為普通人所知和重視的價值是:
人們通過記錄不斷地刻意練習,從而改變了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
體育運動中教練的作用就是最好的例證。
教練在訓練中對運動員的每一個動作及時反饋和糾正,并將記錄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檢視和反省,不斷優化改進、日復一日,這就是不斷地刻意練習,指導運動員的思維和行為習慣發生改變,由普通變得優秀和卓越。
推薦4個功能強大的記錄工具,帶你從泥濘走上改變的高速公路。
記錄作為工具的作用會強大到無法想象。比如你要到北京去,步行需要3個月,汽車需要10小時,飛機只要2小時,和努力無關,差距只是因為工具不同而效能也是天壤之別。
工具1、晨間日記
記錄是思維習慣的反應,同樣也會改變思維習慣。我們最常見的日記,就是這樣。
人們為什么要用日記或記事本,或待辦清單記錄事情呢?這些都是為了培養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許多人都有記日記的習慣,但也有很多人,把日記寫成了流水賬,或者發泄、倒情緒垃圾的地方。
不同的日記記錄習慣反應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也導致了不同的行為習慣。
日本有一個作家,寫了一本書叫《晨間日記的奇跡》。我們都習慣于用日記記錄當天的事情,傳統日記最常見的現象是雞毛蒜皮一大堆、流水賬一長串、或者是牢騷滿腹和抱怨連天,回頭去看真正有價值的往往很少。而晨間日記的不同就在于每天清晨記錄昨天發生的事情。經過一晚上時間的過濾,清晨醒來我們能回想起來的往往是真正對自己有影響的、重要的、記憶深刻的人和事,當我們站在今天回看昨天時,往往能夠做到以平和,客觀,理性的態度審視昨天,才會對人和事做出客觀評判和計劃改進,從而達到提升和改變的目的。
這種記錄方式就是面向明天,記錄昨天。
這就是通過記錄改變思維方式,從而改變行為并且不斷訓練和強化。目前晨間日記早已在日本普及并被高效能人士所廣泛應用并且成果顯著。
工具2、每日清單
《高效能人士都是清單控》的作者又告訴我們另一個記錄的重要方法:清單。
關于清單的好處,我在這里列了一張簡表
□ 減輕焦慮,因為你不用擔心忘記事情。
□ 讓你能夠專心做事,不用把力氣用在記憶事情上。
□ 讓你可以專注于大局(枝節自動忽略)。
□ 讓你處于制高點去分配工作(讓樂意幫忙的人來分攤事情)。
□ 每畫掉一筆工作,你的成就感就加深一點。
□讓生活中許多重要的事能夠自動完成,讓你日子愈過愈愜意。
清單的作用就是對事物進行收集,整理,排序優化,讓每一個任務變成可以執行的行動方案。
這里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每一項任務必須分解成行動,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能夠執行的,計劃也就不會,因此而擱淺在大腦里。例如,
工具3、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是一個功能十分強大的知識管理工具。我的晨間日記、每日清單都可以直接在印象筆記里面記錄和完成。
過去的幾十年里我每年也會讀十幾本書,但是從來沒有記錄的習慣,也不知道自己讀了些什么,也幾乎沒有什么作用,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積累。
自從有了印象筆記,我連讀過微信里碎片文章讀之后也分門別類存在的印象筆記里,根據知識體系、從而隨時隨地就做了大量的積累。如今已經超過百萬字,這半年的積累已經遠遠超過了過去的幾十年,在寫文章是也可以隨時搜索調用。
而晨間日記、工作清單、印象筆記等等記錄工具的應用,其本質就是一個自我教練、自我改變的過程。
說了那么多記錄的方法,我們現在回頭了看看記錄之道,就會真正明白為什么它是如此的強大。
工具4 ? aTimeLogger2時間記錄神器
這是一個手機APP軟件,可以記錄每天的時間消耗,每周統一回顧看當周的各種活動時間占比,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本周的時間流向,幫助你作時間分析,清楚地告訴你,你的時間都去哪了?
我的時間分類大的方向可分為四類:
生活——睡眠(包含午休、小憩)、就餐(早中午餐)、人際交往(有需要可以單獨列)、與家人相處、洗漱(整理自己)、家務(整理周邊環境)、休息、休閑玩樂
工作——對于有需要的人來說還需要細分,比如:出差、會議、處理文件、進修等等
學習成長——閱讀、運動、專業方面的學習、語言學習、興趣愛好、自我管理(比如寫周總結)
其它——偶發事件、浪費的時間
經過上一步的統計和分析,基本上就能看出來自己的時間都耗費在哪里,找出浪費時間的因素。按照柳比歇夫的分析法,浪費時間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做了不該做的工作;做了應該由別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費別人時間的工作;犯了過去犯過的錯誤;開會和處理人事關系時間過長等等。
記錄時間應該是伴隨著生活作息調整,一遍觀察總結,一邊修正。只單純的記錄生活的常態,并沒有多少作用何意義,不斷修正和精進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按照我們內心真正期望的那個樣子生活,而不是被很多無意義的事情占滿。
記錄之術:清空大腦,一次只做一件事
許多人習慣于把事情記在腦子里,他們往往并不知道:
人的大腦不是用來記錄的,而是用來思考和處理問題的。
人的大腦,是電腦的CPU,而不是硬盤。
當你的大腦像倉庫一樣擁擠、凌亂時,疲勞和渙散就開始出現了,焦慮成為朋友也經常光顧。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全神貫注去做一件事情時,當你完全沉浸在里面時,那是一種莫名的幸福,那就叫活在當下。
大腦運行的法則是:清空大腦,一次只做一件事。
大腦不是倉庫,而是高速公路,跑的車越少,速度越快,效率越高。
清空大腦會讓我們遠離焦慮,會讓我們的內心像草原一樣寬廣,任憑思維的駿馬自由馳騁,那種活在當下的感覺,讓幸福也油然而生。
這樣的幸福難道不正是你想要的嗎?
時間管理的第一個習慣,就是清空大腦及時記錄,這是人生改變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每天改變1%,并且在1%的關鍵點上不斷地強化去提升。通過刻意練習,精深練習,保持激情,從而一步步達成愿望。
記錄對目標達成至關重要。有數據表明,把記錄寫下來,達成率提高。
記錄是改變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最好的方法,最少需要六個月的時間。
如果你想改變生活,先要改變自己。我之前培訓的時候聽過一句話,之前文章也提過:“所謂精神病就是每天重復同樣的事情,卻想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大家不要問我怎么選擇會成功,你先去看看,怎么可以改變自己。先從小事做起,比如以前每天晚上10點睡覺,現在12點睡覺,這兩小時做點什么。比如每周打三次麻將、游戲什么的,改成一次,或者不打。你改變了自己,慢慢就會改變生活。
我們普通人不能像喬布斯一樣生來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做可以簡單、最容易的事情那就是改變自己,我們可以從最簡單最容易的事情做起,那就是記錄生命讓改變開始發生。
改變心智模式,從而改變行為,最終形成習慣和性格。
記錄作為一種習慣養成只需要21天,而作為一種思維習慣的建立,最少需要6個月,達到穩定需要3年,7年積累出成果。
行動改變思維,有一本書叫,《逆向管理》告訴我們,行為會改變思維。從體育運動發展而來的教練技術,就是典型的行動改變思維的例證。
讓記錄成為了生活中最重要的習慣,讓記錄面向未來,讓記錄見證改變發生。
記錄的本質不是為了昨天,而是面向明天的目標和夢想。
你和卓越之間的距離只差一個記錄,而你卻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人生最大的恐懼不是知道了而做不到,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記錄,會讓改變發生,你真的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