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春三月,賞桃花,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公司庭院里有數株桃樹,近日忽然花蕊怒放,隨風飄香,不僅引來許多公司員工間或駐足欣賞、品評,就是小區里的居民,在清晨或者薄暮時間,也紛紛趕來觀看、拍照、花前留影。看到人們是如此的欣賞、喜愛桃花,我禁不住想: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如何看待桃花的呢?他們品賞桃花的情景、心境和態度又是如何呢?
? ? ? ?今人愛桃花,我不想湊熱鬧,盡管上個周末去博山桃花溪去登山,也曾欣賞到那漫山遍野的或紅似火,或白似雪的桃花,也曾在桃花之間細觀慢賞了許久,但是我還是想借著桃花,去探尋一下古人心中的桃花形象和他們對桃花到底是個啥感受?
? ? ? ? 在古人寫桃花的詩中,最熟悉的莫過于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了,穿越千年,循著“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低吟淺唱,我仿佛穿越來到了盛世唐朝。
? ? ? ? ?遙想當年,青年才俊、詩人崔護,恰逢清明時節,獨游都護南莊,但見春風蕩漾,萬物生機萌發,桃花吐芳爭艷,居身桃花叢中,忽見妙齡少女門里窺探,不覺也心旌起伏跌宕,假稱口渴叩門求飲,美女熱情接待,設床命座,以茶待之。此時的崔詩人哪有閑心品茶,一雙眼睛禁不住只往少女的臉上瞟來瞟去,桃紅映襯少女青春的面龐,欲加嬌艷無限。崔詩人數次以言語挑逗,少女只是注目不語,不得已,崔詩人只好悻悻道別。可是此后,崔詩人并不甘心,心中總是懷想這段尋春艷遇,及至第二年清明,再次來訪都城南莊,這時已經是佳人已去,城墻依舊,空曠的宅院,不見了佳人的笑臉,空留下桃花依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勾起詩人無限遐想。惆悵乎,遺憾乎,我想只有崔詩人自己知道了。
? ? ? ? 唐代才俊青年崔護一首《題都城南莊》令桃花的芳名不脛而走,成千古絕唱。“人面桃花”更是令人想入非非,鮮花美女,相映成趣,不僅令年少的詩人才子為之傾倒,更令張狂少年流連忘返。桃花,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愛情的天使,是艷遇的媒人,桃花嬌艷,美人心動,惹得孟浪男人心旌神搖。如果這種不期而遇的艷遇帶給人的是美好與愉悅,那就是交了“桃花運”;如果是這種意外的愛情收獲變成一種情感的傷害,那就成了“桃花劫”。桃花運也好桃花劫也罷,總之命帶桃花總是充滿是非,無論男女,一旦夢見桃花,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自然也就不可避免,雙方墮入情緣,各自就成了那桃花的俘虜。
? ? ? ?在詩人崔護的筆下,桃花是美妙疊加艷遇的別稱,我忽然又想到了杜甫,在我的心中,杜甫這老頭一直比較嚴肅,雖然詩寫得不錯,但在心里總覺得不容易接近。嚴肅如杜老頭者,也會喜歡桃花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想到杜甫的詩里去看看。幾經翻查,終于找到了杜老頭寫兩首詩,讀罷才知道,杜老頭果然嗎,沒有崔才俊有趣,在這老頭的筆下,桃花不僅不嬌艷可人,反而變成了輕薄的象征。他在《絕句漫興》一詩中寫道:腸斷春江欲盡頭,杖立徐步立芳洲。癲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暮春時節,杜老頭顫顫巍巍,拄著拐杖,一路沿江而行,他步履徐緩,孑然獨立在芳草碧綠、鮮花芬芳的小綠洲上,但見柳絮隨風飛舞,落花逐水飄流,全然沒有一點杜老頭獨立特性的傲然品性,這不禁讓杜老頭無限感傷起來:桃花呀,柳絮呀,你們就像沒有靈魂的無主神馬浮萍一樣,對春天的流逝,絲毫也無動于衷,只知道乘風亂舞,隨波逐流。可見,在這孤獨的老頭心中,桃花那輕薄之態,水性楊花之狀,勃然躍然紙上。除此之外,杜甫寫桃花的是還有《江畔獨步尋花·其五》: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一叢無主的桃花在慵懶的春光里,雖然或深或淺開得嬌艷,但詩人卻實在拿不定主意到底喜歡深色的還是淺色的的。在這里,杜老頭又明確地感覺受到了桃花的輕薄引誘,雖然他在深淺之間不知所措,但也明顯感到桃花對自己的吸引,也令自己不能自已。
? ? ? ?杜老頭不喜歡桃花,這從他的詩中我們已經領略了。但是畢竟桃花之美、桃花之情,著實令人沉醉,喜歡桃花的同樣也是大有人在。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就是一例,他在《題菊花》詩中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這個愣頭小子,志高膽大,在他的心中,覺得桃花就是那報春的使者,傲然笑對寒冬蕭殺的勇士,所以他就將自己的沖天理想與桃花的報春訊息并提,對桃花情有獨鐘,他看中的正是桃花帶來的一片新春的天地。
? ? ? ?要說起對桃花的最愛,我覺得那非明朝的風流才子唐寅唐伯虎莫屬了,他在《桃花庵歌》詩中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桃花的喜愛之情: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他居身在桃花庵里,摘花換酒、酒醉眠花、花開花花落年復一年,甘愿老死在桃花之間,神馬功名富貴,都比不得這桃花庵里的桃花更令人流連忘返。
? ? ? ? 其實,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生活中,桃花一年四季都與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桃花在一年四季的生長階段不同、人們一年四季的情趣不同,所以對桃花的欣賞和體味也就不同。陽春三月,是桃花盛開的花期,這時桃花飄香,此時正是人們出游探春、踏春、尋春、賞花的最佳季節,多少俊俏兒郎和仕女佳人留戀花間,敞開情懷,或含情脈脈,或執手淚眼,互訴衷腸,期間不知道發生了幾多哀怨纏綿的愛情故事,所以從正月至三月被古人稱為桃花春。難怪詩人張志真在《過深州蜜桃園》用“三月桃花紅似火,盡是春風來點燃”寫桃花,真不知道是春風催紅了桃花,還是桃花點燃了春天火熱的激情。每年四至六月是桃樹結果的時候,文人雅士乘涼納暑,一把桃花扇在手,招搖過市,兀自風流,成為時尚,名為納涼消暑,實為顯擺賣弄,使得扇子成為這一季節里的獨特風景,所以四五六月自然也就被人們成為桃花扇了。七至九月是金秋之時,以金當令,具蕭殺之意,人們因此稱之為桃花刀。據說凡帶桃花刀之人婚姻或戀愛時都易造成爭斗現象。十至十二月是一年的隆冬季節,萬物伏藏,人們無事可做,因此這一季節也就成了休閑享樂的季節,人們飲桃花酒,借以即興求樂。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桃花是如此的息息相關,由此也就可見桃花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之深了。
? ? ? ?穿越千年讀桃花,感覺古人心中對桃花并非泛泛之愛,桃花在他們的心中和他們的年齡、境遇、性情都有極大關系,他們也不是單獨地為寫桃花而賞桃花,他們是在寫桃花賞桃花,其實也是在寫他們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