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突然被一則新聞消息刷屏了,自看到的那刻起,心里就揪著疼。
“高以翔錄制節目的時候突然暈倒,經搶救無效死亡。”
一直以來自認為不是“追星”一族,但如果非得挑出一兩個喜歡的明星談論,躍然腦上的便是劉詩詩、高以翔。
喜歡劉詩詩是因為她的優雅,淡然的氣質深深吸引著我,再者她每次接的戲人物形象都特別鮮明且深入人心——時而活潑開朗可愛逼人,轉眼間亦可在歷經滄桑后瞬間成長冷靜清醒且成熟。她本人的生活態度也是我心之所往的“精神嘉園”,由此,非得挑一個女明星而言,就非她不可。
而認識高以翔是由于一部戲《遇見王瀝川》,他擔任男主,從而我第一次認識到了這個身高有著195的翩翩公子。他飾演的王瀝川可以說神還原了小說中的男主,給他一評語“瀝川為以翔而生,以翔為瀝川而活”一點都不為過。他本人儒雅紳士的形象與小說中王瀝川的人物形象簡直如出一轍。
這又回到原題,為何我喜歡高以翔?相信大家都經常聽過女生說的一句話,“你們男生不要整天好奇揣測女生為何那么喜歡看韓劇,因為韓劇里有我們想要的愛情。”
很簡單,喜歡高以翔是因為王瀝川對謝小秋的愛是我望塵莫及的存在。他對小秋那份執著柔情的愛,刻畫在細節的一舉一動之中。而高以翔飾演角色的時候,你根本分不清他到底是高以翔還是王瀝川,試問一個連眼神都會說話帶戲的人,哪個觀眾不入戲?這也是這部戲大火的又一原因。傾心的編著,良心的制作,演員極度的投入狀態,使得這部哪怕是被擱置四年,但一上映還是抵擋不住的一炮而紅。成為了近三年收視率居高不下的存在。
首播時間,正好是在我大二功課最緊、工作起初最難最累的那一階段。雖如此,可那時的我爭分奪秒的不是復習,工作,是邊看王瀝川邊哭,紙巾不知道費了多少。時至今日自己都不敢確保能否走出那個,“生于瑞士,學在美國,愛上了一個中國姑娘,所以死在中國”的王瀝川陰影。王瀝川是我在那最艱難度過的一年多“情感經歷”里關于愛情的精神支柱。我內心渴望他能夠回來,像王瀝川一樣執著愛著他的謝小秋般對待我。可與此同時,內心更隱藏不了所知的關于事實的真相。比起若無其事的無知,我始終過不了心里關于對他的原諒那道坎,是我一步步在他往回走的同時把他歸還回了大千世界的茫茫人海中之中。
因此到真正忘掉他的那一刻之前,內心始終欠他一個原諒。而時至今日如果非要問我是否還能做到原諒他,我似乎已經尋找不出答案。說恨?已經談不上。不恨,我卻用最好的青春與愛毫無保留的付出給了他。我承認當時的我與女主謝小秋一樣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是我給了他足夠而富有我那段青春里所有的愛。在愛情面前,我始終和謝小秋一樣,比他富有。憑這一點,我已問心無愧。
后來有許多人問過我后悔嗎?現在仔細想了想,結合之前偶然所看到的一句熱評一樣的想法:其實沒什么好后悔的,很多事就算時間能重來一次,以當時的心智和閱歷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避免不了相同的結果。
所以我不恨,我很懶,不想去心心掛念記恨一個于自己無濟于事般存在的人。而且時間過去了那么久,著實沒有太多必要了。各自安好,前程似錦比皓月清涼里的曙光更讓人輕松欣喜。
關于此前的結果,這就是我最好的回應,無愛無恨亦無妨。恨一個人很累,想一個人很傻,一個人卻又孤單,但比起前兩者,孤單會使人清凈。在這份清靜里你才可以慢慢放下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清醒的認識自我。
張愛玲說,“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碰上了也只是輕輕道一句:哦,你也在這里嗎?”這份遇見的現實與納蘭容若感嘆的結局一樣荒涼,“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只是大多數人沉浸在此卻忘了細品詩詞的下兩句,“等閑卻變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而比起這一對淡然遇見,哀婉結局的比較,賈寶玉在初見林黛玉時的那份遇見不免更有些凄楚。“哦?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寥寥幾字夾藏著前世今生所有的恩怨離別情恨,最后“淚盡人亡”的林黛玉終完成了前世神瑛侍者給予絳珠仙草的灌溉之恩。這一世的使命完成了,就是這份愛結局的詮釋。
在我國眾人情感認知的大體世界里,國人女性對愛太執著迷茫而失去理智,動不動“一哭二鬧三上吊”。一旦遇愛的女生,在其他人眼里全是一個女性墮落形象的演變史。歸根結底,自以為為愛而生,而忘了來世間走一遭的真正意義。
忘卻“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的至愛,也忘卻了身邊真正關心愛護自己的朋友親人的愛之所存。一昧地死拼在那份隨之可即刻逝去的“玻璃愛情”里無法自拔,想想著實心涼可笑。在孰輕孰重錯誤的衡量里失去了理智丟失了自我。這是一種最可怕的狀態。
你以為只有中國女性才有嗎?
大千世界從古至今恒古不變的人物形象細數怕是數不勝數了。這不管是在俄國托爾斯泰里關于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尸車站的下場。亦或是在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筆下的布恩迪亞家族女性形象,一生都為愛情而活的存在,比如阿瑪蘭妲,蕾貝卡,梅梅和小阿瑪蘭妲。還有單純的雷梅黛絲和美人兒雷梅黛絲。布恩迪亞家族中的女性往往是更加融入社會的。她們也更加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在意所愛的一生。她們幾個毫不起眼的角色,卻綜合歸結了這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里的女性形象。
再看另一個形象,英國夏洛蒂·勃朗特里的簡愛。她是一個敢于為愛出走,又為愛而回,拿的起放的下的灑脫女子,因此在愛情里,她贏了。勃朗特歌頌了擺脫一切舊習俗和偏見,成功塑造了一個敢于反抗,敢于爭取愛與自由、平等地位的婦女形象。
總結而言,不論是張愛玲亦或是曹雪芹、納蘭性德,三位的地位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他們都沒有說錯,同樣的,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哲學家的托爾斯泰與那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馬爾克斯與英國的勃朗特更沒人敢批判他們的地位及所言的存在。
這些人在刻畫女性形象的時候,不管結局如何都教會了我們每個人去學會愛與被愛。在作品蘊含的藝術構思、寫作手法,社會背景蘊含的理想生活,書中哲理反映時代現實的世界里,傳遞的知識是無涯的邊緣,只是蕓蕓眾生的我們經常忘卻了“難能可貴”的是什么。
一旦失去,卻仿佛失去了所有。從而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墮落史冊的編寫,確實可泣可悲。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太多心思與情緒與你感同身受,并且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之說。所以比起無止境的沉浸過去,最好的狀態是沉淀。
沉淀自己的心思,然后把眼前的每一件事情慢慢做好,不必去想明天的未來,活好當下已不易。只有過好了現在,才有資格設想未來。
只記得當時的我是清醒的看著自己沉淪的,這比起稀里糊涂的沉淪更可怕。因為你清醒的知道事情的對錯與合適,然后也能清醒的認知內心的疼痛。
我經常跟學生說“自愛”,現在回頭一想想,慶幸自己在疼痛中清醒的存在著。那些許多得不到答案的問題,時間都會慢慢浮現正解。這是時間的魅力,也是自我的考驗。自己愛自己才算對得起人生。
謝小秋活生生地呈現了一個我內心特別渴望的一個角色,可能在愛情里自己和她太過相似,淋漓盡致里透視著自己夜幕下的身影。因此我也渴望那個如清風般歸來的紳士迷人溫暖大叔王瀝川。
可如今高以翔帶著王瀝川走了,三年過去了,我走不出“王瀝川”的陰影,如今高以翔也走了,估計在我今生有記憶前我很難走出這份陰影。但是我不畏懼,正如所有的開始與結局一樣,放在塵世里只不過一小粒罷了。比起凄涼的等待,“我仍然相信愛情,只是不相信我會遇到”,我更覺得應該去努力豐盈自己。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等你足夠對得起自己,足夠努力和優秀,那些曾經辜負過你的人和事,往后的歲月才會眷顧于你。自己放棄自己的人,沒一個世界能拯救你。
帶著王瀝川留下的高以翔賦予的形象期盼,繼續保持心里那份純真勿忘初心,勿忘吾心。待到山花爛漫時,你亦可在叢中笑。
其實死亡呢只是偶然事件,但是我遇見你是必然的。小秋一次次奮不顧身卑微到骨子里自傲的守護挽留著那份對王瀝川的愛,“stay up”。可終究挽回不了逝去的高以翔。
最炙熱的愛,往往會遇到最冰冷的結局,古往今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亦是如此。只能用最粗淺的漢語,替你回憶了一個最悲傷的結局。
“如果醒來的時候不能握緊彼此的雙手,愿你們會在夢里天天相見。”
不用走出高以翔的陰影,故人歸去,世界法則,活著的人始終要生活,你好我亦不差才是正確的未來。
致敬最好的王瀝川高以翔,一路走好,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