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室里,一個孩子苦著臉走來,原來是因為,大學畢業的他,找不到符合夢想的工作,卻又不愿意“屈尊”找個掙錢又少,看似又苦逼的工作,怕丟了剛畢業時的意氣風發,再也沒有了換工作的勇氣。
夢想,這個詞大多時候是好的,但有時候,我只是說有時候,它還是有些害人的,它像個雞湯,太濃、太烈、太呴嗓子,營養太足,對于這些還有些虧空的“小身板”們,還真有些吃不消。
需求與追求,先滿足誰?
周杰倫,酷愛音樂,從鋼琴專業畢業后,沒有馬上做音樂,而是去了一個酒吧,做了個招待員。
李開復,電腦奇才,畢業后沒有馬上進入微軟,而是在大學里當了兩年助教,掙了些錢,安頓好家人,才又跳了槽。
我們每個人,誰沒有點理想,誰沒有點追求,可是剛畢業做職場小白那會,誰沒端過茶倒過水,誰沒摁著一個exl統計一天,最基礎最累最沒有技術含量和創新思維的活,往往都是職場小白們干得活,于是,我們有了這樣的問題:工作中不能實現自我價值,我還要繼續這份工作嗎?我的回答是:當然!工作永遠是先滿足“需求”,再滿足“追求”的。什么是需求,是我要先吃飽飯、穿好衣服、租或買一套讓我能住下的房子、娶個媳婦、養個孩子……需求來自于我們內在系統的匱乏和不平衡,吃不飽、穿不好、一直單著,都會讓我們感覺不爽,這就是需求沒被滿足的感覺。而“追求”,則是需求以上更高一層的要求了,當我們物質不愁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實現自己的價值、想讓自己成長、進步,甚至對社會有點貢獻。沒有滿足的需求就妄談追求,這就是扯淡。所以我對來咨詢的小伙子說,先去為你的物質需求奮斗吧,不然,何談追求呢?
別讓需求變成欲望,因為欲壑難填
有些人,你發現,他永遠沒啥追求,他永遠說他掙得錢不夠花,連錢都掙不夠呢,又何談去實現自我價值呢!這樣的人帶著一種特殊的標簽:他們永遠走在時尚的前沿,總穿當季最流行的衣服;他們總背著LOGO很扎眼的名牌包包,你說不出好在哪,就是知道它很貴;他們總在關注房價,因為總想換套比現在更大的房子。沒錯,”需求“稍稍發展下去,就會有個岔道,有可能變成“追求”,也有可能變成欲望。吃飽穿暖容易,可吃好卻沒有邊界,100也是一頓飯,1000也是一頓飯,如若你把自己的欲望自動提高到了1000元一頓飯才叫“吃好”的標準,你自然會把自己的收入仍然用在滿足“需求”的階段,然后發現自己怎么永遠也沒什么“遠大的夢想”。而“追求”不同,比如你的追求是助人,就不會隨意提高標準,幫助第一個人和幫助第10個人的快感是一樣的爽。
所以,“斷舍離”的觀念可以放在這里用,斷舍離掉生活中用不到的“欲望”,我們就可以盡早滿足自己的“需求”,然后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追求”上,多讀書,多學習、多進步。
給自己的金錢,做個“需求”和“追求”的理財盤點
我們掙得錢,有很多種理財的方式,我這里有一種有意思的,就是看看你的錢有多少花在了“需求”上,有多少花在了“欲望”上,又有多少花在了“追求”上。比如去超市,買點米面油肉蛋奶,那就是需求;逛商場,花4位數以上的錢買過多的衣服和包包鞋子,那就是“欲望”;而給自己報名個“網課”,買些學習類的書籍、參加各種沙龍和工作坊、考個證或上個輔導班,那些就是為“追求”買單了。照這個盤點方式,我才發現,原來雖然我沒有把家里的東西收拾收拾都扔掉,我也在做斷舍離了,原來我現在越來越有“追求”了。
我想,把越來越多的錢花在“追求”上,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而把越來越多的錢花在“欲望”上,則是一個人內心空虛的表現,也是一個民族物質繁榮而精神匱乏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