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再下基層調研,深感思想觀念轉變之難。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語出《論語.雍也》)孔子深感人與人之間溝通存在的屏障,你接受的信息,都是你想接受和能接受的,而不想接受與不能接受的,會被自然屏蔽。
創新難,讓他人接受創新的事物更難。我是個性情有些急躁的人,或許是站在講臺上做教師的習慣使然,習慣了單方面灌輸,尤其是面對知識智慧、思想觀念完全不在同一層面的人,缺乏反復詳解溝通的耐心。一項工作,你在談頂層設計和宏觀規劃,他在說枝末細節和雞毛蒜皮,完全不在一個調子上。終于,我又犯了狹隘,粗暴地打斷對方,直奔主題。在他躲閃的目光里,我突然內疚起來。對人好,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把好事辦好,才是最終目的。
是不是他人不能接受,就不再講了?不能。孔子在《論語》開篇就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的智商與資質是存在天下差異的,有人聰敏,有人遲鈍,有人思維活躍,有人呆板保守。孔子老師的三千弟子,也不是個個都能心領神會舉一反三。遇到愚鈍的學生怎么辦?是要怒火中燒,拿起戒尺打手心,還是心生憤悶,暗罵一句朽木不可雕也?
面對不能接受建議的基層干部,面對不能領悟知識要領的學生,面對心不在焉的頑皮孩子,做領導、當老師、為父母的要學會“不慍”,就是不生氣。
念及于此,精神頓時為之一振。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語出《論語·述而》),學習中遇到困難,從來不放棄;教育別人,即使別人暫時不能理解和接受,不會因此而厭倦,這對于我有什么難的呢?你身為領導,老師和父母,指引和教導他人就是你的職責,又有什么可生氣的呢。
這就是做人做事的修養。
一種理論說人分四種:一是有本事,并且有脾氣的人;二是有本事,但脾氣特別好的人;三是本事不大,脾氣卻不小的人;四是既沒有本事,也沒有性格脾氣的人。我曾經給一位局級干部做過短期的秘書工作,他是山東膠東人,一口濃重膠東口音,煙抽得極兇,脾氣也極兇。行事獨斷專橫,作風霸道,對下屬的縣處級干部像對自家孩子一樣張口就罵。那時年輕,好生羨慕這做人的霸氣,但如今回頭再看往事種種,卻又了新體悟。真正有大本事的人,經歷多了風浪,見識多了世事,反倒是見慣不怪,心平氣和。所以,表面上脾氣大脾氣兇的人,不僅僅是做人胸襟格局的狹小,也是沒見識多大世面的表現。
那個滿頭灰發,年紀長于我的支部書記,對基層工作比我有著更多的熱愛,對職工的需求比我有更多的認知,我們需要的不是碰撞,不是交流,需要的是融合。其實我們之間完全不需要交集,頂層設計理念與實際管理工作,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種。我重新打開筆記本,努力讓眼神里充滿善意的微笑,甚至語調也輕慢下來,把自己放在低端的位置,將創建的構思再一次詳細向他匯報,為他解讀。
正午陽光暴曬,隨行的省報記者還要趕赴下一個采訪點,我無法預料他最終是否能接受我的觀點,但我已經完成了與自己的一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