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我們人生的每個章節,一定都有人勸我們去改變我們自己要去掉自己的棱角,因為世界太難改了。有時候我在想,這個思路是不對的,如果我是對的,為什么我要改變?就算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別指望改變我。
前些日子參加Blackboard公司的年會,年會上的主題演講人是《三杯茶》的作者。此公在書的一開始,講述自己個人生活中的種種挫敗,但是接著他非但沒有被打倒,反而反過來,開始做一件聽起來幾乎不可能的事情,開始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推廣教育,將彈痕累累的石頭,建作一個個學校,好讓這兩個落后國家的人受到教育。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不但贏得了當地人的信任和友誼,也得到了美國國內各界的支持,包括美國軍方,國會,新聞媒體 —— 大部分都是因為這些將領、議員、主持人的老婆向自己老公推薦了此書,因為一本講述關系建立的書,是很容易贏得女性喜愛的。
作者還說,他尤其強調女子教育,這在這兩個塔利班橫行的國家,女子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可是他就是給做起來了。其中有些思路非常新奇,他說教育一個男人,只不過教會了一個人,教會了一個女孩,就教會了一伙人,一個社區,因為女兒學了會教她媽,她媽反過來會教其他人,兒子學了就很少這樣。
當然,塔利班照樣過來搗亂,有一次帶著機關槍來,要搗毀學校,但是到了學校,看到學校操場上的秋千,這幾個塔利班個個把機槍放下,開心地蕩起秋千來。塔利班也是人,小時候長輩只教會了他們打仗、仇恨,他們沒有玩過。一看到秋千,頓時玩興大發。
此后,塔利班非但沒有搗毀他的學校,甚至還請他去塔利班腹地去造學校,要地給地,要人給人,“但是前提是必須有操場和秋千。”
建造操場和秋千的主意,作者本來是沒有的,他覺得教育就是教育,但是作者的女兒提醒了他一下,說一個學校沒有一個好的playground怎么行?英文的playground通常我們翻譯成操場,在美國,playground既是體育鍛煉的地方,也是游樂的地方。
所以說小女孩別看人小,出的主意倒是管了大用。
作者還說一個小男孩,叫Zach, 照片上大約是九歲十歲左右,自己步行橫貫美國,籌錢幫助欠發達國家建造學校,還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叫Pennies for Peace (硬幣換和平)。基金會有董事,所有“董事”年齡都在十八歲以下。
美國很多小孩子,從小志氣很大,要“改變世界”, make a difference in this world. 這當然也是西方人的自信甚至傲慢所致。我以前上一研究課,老師是Bogdan教授,讓我們出去找地方做項目,有國際學生說自己初來乍到,找不到地方。Bogdan老師笑說:你們怎么不跟我們西方人學學,我們跑一個地方呆上幾個月,不但回來會寫書,甚至還可能把這地方攪個天翻地覆。現在美國諸如Peace Corps等組織之所以長盛不衰,也是和美國人“go change the world"這個心態分不開的。
我們中國人說實在的很慚愧,出來就是追求“融入主流”,追求個人成功,也就這點出息。如果這便是我們唯一訴求,我們的自信心真是需要大大地重建。
當然,學校的引導也很重要。我從網絡上看到,校長已經會說“別迷戀哥,哥只是哥傳說了”。需要肯定的是,此等“對話”姿態,好過“訓話”姿態,不過說到底,目前新一代大學畢業生自我意識、權利意識、公民意識越來越強,我覺得順勢引導他們,不要再延續我們這一代人遭到打擊之后的犬儒和世故做派了。
年輕的人們,去改變這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