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端午節一直是個很快樂的節日。小時候吃的零食不多,可是到了端午節,就可以大快朵頤。首先是各式各樣的粽子,里面有各種餡兒,有甜的,有咸的,還有一種啥餡兒都沒有的白粽,你可以自己蘸白糖,也可以蘸蜂蜜吃。
小時候還有一種習俗,端午節那天,父母會把豌豆穿成串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想吃就撕下一顆,又解饞又好玩。
不過最好玩的,還是撞蛋不是嗎?到了端午節,父母只要一喊,快起床撞蛋嘍!小眼睛就會一骨碌睜開,趕緊從床上爬起來,顧不得刷牙洗臉,先在父母煮好的一大盆雞蛋鴨蛋中,挑幾個自己覺得最硬的蛋握在手心。然后去隔壁鄰居家找小朋友撞蛋。雞蛋對雞蛋,鴨蛋對鴨蛋,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用手攥著自己的蛋,露出尖的一頭,兩個人同時發力,朝對方撞去,“啪”的一聲,贏的人興高采烈,一蹦三尺高,輸的垂頭喪氣,郁郁寡歡,還有不服氣的,把蛋換個方向,露出鈍圓的一面,繼續來次比拼,如果贏了,則欣喜若狂,一副復仇的喜悅,如果又輸了,則狠狠的把蛋殼剝了,把蛋吃了,回家繼續挑好的蛋出來找人挑戰。
小女孩則對撞蛋不感興趣,她們更喜歡用五彩絲線編織美麗的蛋袋,然后把蛋裝在蛋袋里,掛在胸前,成了最美麗的項鏈。
端午節的這天,父母會調好雄黃酒,父親會喝一口含在嘴里,我們姐弟幾個人都叫過來,噴在裸露在衣服外的手臂,腿上,可以驅蟲辟邪。然后屋前屋后也灑上一點。
除了小朋友記憶中這些吃的玩的,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劃龍舟了,早在端午之前,劃龍舟的鼓就開始響起,“咚,咚,咚咚咚,咚”,有節奏的鼓聲敲得人心癢癢的,自己都情不自禁的握拳在家里的桌板上開始跟著敲。到了端午節那天,正式的劃龍舟開始,河邊擠滿了人,河中央代表各個村的龍舟開始聚集,紅的、黃的、黑的、白的各種龍舟爭奇斗艷,還有女龍也會來湊熱鬧,就是漿手清一色是女的。
兩只龍舟只要慢慢靠近,鼓手就會開始慢慢發出信號,咚~咚~,鼓聲緩慢有力,等兩只龍舟差不多齊平了,這時,雙方鼓手突然同時用力將鼓槌狠狠的砸在鼓上,頓時如爆雷炸裂一般,“咚,咚,咚”,雙方的漿手立刻揮動木槳跟著節奏狠狠的劃起來,白浪翻飛,鼓聲緊密,手端香爐的指揮在龍舟中間大聲吆喝“呦,呦”,后面船尾掌舵的身體會隨著節奏上下蹲起,如果是比賽最激烈的時刻,舵手還會在船尾隨著節奏雙腳不停地跳起,然后又重重地落在船上,嘴里一直喊著“嘿,嘿嘿,嘿,嘿嘿!”龍舟上的每個人都使出全力,只見龍舟如箭一般向前射出,直到一只龍舟落后,并放棄了劃槳,認輸。
岸上的人每看到兩只龍舟比拼就會激動地為他們加油,河中大大小小的龍舟只要靠近就會比拼,鑼鼓聲此起彼伏,劃的人盡興,看的人開心。
小時候的記憶,端午節總是那么開心,那么快樂!至于這個節日的起源,是否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大夫,已經變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今天,朋友發來端午祝福,我回了一句同樂同樂。結果美女說,端午節和清明節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我啞然,想想又笑了,我反駁她,端午節早已不是紀念屈原這么簡單,它成了一個傳統節日,一種民間習俗,是人們驅邪祈福,祈禱國泰民安的一個重要日子,掛菖蒲,劃龍舟,萬眾同樂的好日子,端午節當然能說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