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去年這個時候,我和三翼的朋友們討論決定,將七點社區朝著內部的方向運營,同時,林神的畫眉小站也沒有繼續維持剛上線時候的火爆,影響力日漸式微。一個論壇、一個短社交平臺,這兩個湘大學生團隊做的社交產品可以說被宣告了死刑,湘大的市面上也就見不到了學生團隊做的社交產品(這里我忽略了腳丫,原因后面提及)。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在湘大要如何做社交類的產品,而至于為什么我執著著社交產品,原因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說。
根本上,互聯網的本質連接,而連接的核心是連接人與人。互聯網的未來是會連接一切的,連接人與人、商品、信息、服務,乃至你能想到的一切,而這連接的基本出發點是“人”,舉例來說,我們在針對自己的需求做任何選擇的時候都是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的,哪怕買件衣服、選擇家飯店。或者換個角度來講,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出發,高校的這個市場內,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穩定滿足的,社交需求被凸顯。
功能上,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流量,意味著入口。社交產品在流量上有其他類型的產品無可比擬的優勢,陌陌從上線到用戶過千萬只用了一年的時間,而微信則是在一年的時間里將用戶做到了5000萬,而其他類型的產品是很難在短時間做到這一點的。
個人原因的話,因為我是三翼的人,我想幫助三翼找到一個足夠強勢的切入點。湘大本土化的社交市場是空白的,同時三翼現有的產品都缺少一個強勢的流量入口,占領這塊陣地,可以完善三翼的產品布局,進而優化整個產品線。
可是思考的越多就越發現做湘大本土的社交,如果拋去運氣的成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年初,各類針對高校大學生的社交產品開始發力,比如黑白校園、tataUFO、11點11分,甚至霸道總裁的超級課程表也開設“下課聊”的功能開始由工具性APP向社交轉型。那個時候我覺得湘大社交市場會被這些產品所分割,還一度的看好超級課程表,但是不久后我就發現與其他高校不同,湘大的社交市場并沒有發生較大的改變:陌生人社交靠微信和陌陌,匿名社交靠QQ,經驗交流靠貼吧,社團管理靠飛信,同城活動靠旅行社。
那時候我就很疑惑,為何針對高校學生的社交產品會在湘大收到如此這般的冷落,即使是人人這種老牌產品,所以我就去和其他高校的朋友去討論和請教,畢竟不弄清楚這個問題,想在湘大做社交類的產品是相當困難的。最后再扣除“湘潭這所三線城市本身互聯網發展就相對滯后”的因素外,我只能膚淺的總結出三點:
其一,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湘大對于互聯網的態度相對保守。湘大對于互聯網的態度一直是保守的,并不像宣傳的那樣開放。中大在線的李主任來湘大開會時表示過,與其他重點高校相比,湘大在互聯網的創新、人才培養以及相關制度建設上的投入上十分欠缺,并表示希望湘大進一步加強。同理,我覺得從很多細節都體現出了對互聯網的保守態度,比如,湘大是極少數還存在大一新生禁止攜帶電腦情況的重點高校;湘大是極少數斷網不分節假期的高校;湘大的學生互聯網組織的指導團隊中均為各科室領導,而沒有科班出身的指導教師。這充分反映了湘大在對于如何引導學生合理利用互聯網方面的缺失,所以只能采取這種一棒子打死的做法,來減少學校管理和教學上所面臨的壓力。
可以說,學校對待互聯網的狀態是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我還記得我詢問過整個第十屆三翼團隊中有幾個人會用慕課類網站來學習,近三百人的團隊只有幾個人舉手,而同時哈工業和太原理工則在發力普及校內的在線教育,實現課程的在線化。互聯網精神其一就是開放,而湘大確以一個相當保守的姿態去面對,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任何本土的社交產品都很難生長起來。
其二,從學生的學生角度來說,湘大學生自身對于新興互聯網產品的接受能力較低,對社交的態度十分保守。受到一些政策因素的限制,湘大來自互聯網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的學生比例很低,而三四線城市的學生群體對于新興的互聯網產品的接受能力是令人堪憂的,尤其是社交產品,舉例來說,湘大校園卡剛剛升級的時候,學校花費了很大功夫去宣傳如何使用支付寶充值,甚至做了路演,但是我仍然需要花費進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說服我室友用支付寶來支付,即使他支付寶里有錢。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點我曾做過一次簡單的測試:我注冊了一個新的陌陌賬號,換了一個帥哥頭像,然后選擇了三所級別類似的大學(分別位于湘潭、長沙、北京)分別定位,記錄下一周內能夠多少人主動搭訕。最后的結果是:1,7,15,數字上的巨大差異可以歸納為兩點:用戶數量上的差異;用戶主動溝通的欲望上的差異。當然這個測試是不嚴謹的,沒有進一步的去檢驗兩個總結點之間的關系,但是對于證明之前的設想已經足夠了。
其三,從社團組織角度來說,湘大的學生社團組織并沒有很好的起到一個示范/拉動作用。互聯網產品的發展是由點及面的,針對高校的社交產品如果想滲透進高校之中需要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而高校的社團組織就是很好的一個切入點。社團管理以及社團活動是高校學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從事學生工作的學生,理論上應有著對效率和新事物應該有著更高的追求,所以類似釘釘、人人社團這類產品是有著很好的切入口的。但是在湘大依舊是沒能發展起來,而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湘大的社團組織并沒有很好的去挖掘提高自己運行能力的產品。
比如說,2月份釘釘2.0正式上線后,我就在三翼內部大力推廣釘釘,建議用釘釘代替落后額易信和飛信,以提高團隊的內部溝通能力,4月份,我開始向其他兄弟組織安利釘釘,然并卵,并沒有幾個組織愿意去研究和使用,包括三翼。
學生社團組織和學生工作應該是一個有著很強示范作用的主動探索的群體,在很多高校確實有在這方面表現很優秀的團隊,比如清澤心雨團隊、冰巖作坊、翔團隊等等,但是湘大的學生社團組織在這方面有著很大的欠缺。
可以說,現階段在湘大做社交類的產品是很難的,因為很多因素是需要在學校的政策層面去解決才行,但是也并不是說完全沒有切入的機會,根據湘大目前的一個情況我設想過幾種可以較好的利用三翼自身優勢的類型:
1.基于社團/組織管理的社交應用;
2.基于游戲的校內交友應用;
3.基于微信的校內熟人/陌生人社交應用;
4.便捷發起/參與社團活動的社交應用;
但是,每種方案都受到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因素的影響,所以在使用場景、運營推廣模式上會受到較大的限制,如何最大限度的突破限制,擴寬用戶的使用場景,可能就是我接下來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