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知道維特的結局,卻未曾細致體會維特的心境變化,這次帶著答案去尋找答案,希冀從這煩惱中尋出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深愛一個已訂婚的年輕女子,他是愛得那么真摯、那么癡情,以致為情所困,最終選擇飲彈自殺。
與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相比,安娜不僅為情所困,也為情所陷,最終選擇了臥軌自殺。
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維特式的悲劇,固然可以大言不慚的以大化小、侃侃而談,擺出一副正人君子,誨人不倦的樣子,事實是,當局者的執念是深刻的,他們一時的價值判斷,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誤判了商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
“花開花落花無悔,緣來緣去緣如水。”
牛郎織女、羅密歐朱麗葉,東西方所贊頌的浪漫,畢竟是少數情感貴族的運氣,絕大部分的少男少女,就沒有這么走運了,常常一波三折,要經歷維特式的煩惱。
維特呵,你為什么這么煩惱?
要知道,世界上所謂的宿命論,不過是算子騙人的把戲,如果覺得自己福氣滿滿,不妨舉起右拳猛一擊自己的額框,便知曉苦痛也是由自己掌握的。
不能從這一時的煩惱中走出來,注定還是少年罷了。成長的過程總是崎嶇的,我們總不能癡望著自己永遠是少年。
還是擦干眼角青澀的淚,把歌詞改改,下次再遇見自己:
愿你歸來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