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史家絕唱
2,宮闈(wei)角逐
3,立儲風波
4,儲君之爭
5,繼位太子
6,景帝清障
7,平安太子
9,竇嬰為相?
8,董生對策
10,太后干政
11,田竇交惡
12,竇嬰之死
13,漢匈交兵
14,馬邑之戰
15,阿嬌失勢
16,初露鋒芒
17,李廣難封
18,公孫丞相
19,煽風點火
1,史家絕唱
《史記》之前的歷史只有兩類:編年體和國別體,沒有紀傳體通史。
????????1,編年體:按年代記述歷史。最有名的:《春秋》、《左傳》
????????2,國別體:按照國家來記載歷史。最有名的:《國語》、《戰國策》
????????3,紀傳體:按照人物來記述歷史?!妒酚洝肥堑谝徊考o傳體通史。
《史記》: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從《史記》以后,中國所有的正史,即: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
通史、斷代史:《史記》是紀傳體的 通史,后面的正史都是紀傳體的 斷代史(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歷史)。
《史記》與其他正史的區別:
????????1,《史記》充滿了愛憎之情。(如:對項羽、李廣的記述,可以說是悲歌慷慨、蕩氣回腸。)
????????2,對人物的記述,融入了文學手法。(如:鴻門宴 被選入課本,因為它簡直就是一部 短篇小說。)
????????3,填補中國歷史上,許多人物史的空白。(沒有史記,中華民族上很多偉人,就不為后人所知。如:《孔子世家》,詳述的描繪了孔子的一生。)
????????4,融入了作者對封建帝王的批判。(批判最嚴重的兩個人,劉邦:寫了劉邦心胸狹隘、殺戮功臣、語言粗魯等不良記錄、漢武帝。)
司馬遷:行過萬里路,讀過萬卷書。出生于一個 史官世家。父親司馬談。47歲受宮刑,完成史學絕唱《史記》。
是什么改變了司馬遷的一生?
李陵事件:李陵五千對匈奴11萬(3萬+8萬),愈戰愈勇,且戰且退,大戰十幾天匈奴不能勝,匈奴想撤兵,關鍵時刻,李陵手下有個人叛變,告訴匈奴重要軍情(李陵沒有后援;弩機快沒箭了),匈奴繼續攻打。李陵彈盡糧絕,剩三千人分散突圍,李陵被俘,副將被殺,逃出400人。
漢武帝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想寬慰漢武帝順便為李陵開脫:
????????1,李陵是國士(最優秀的人才稱為國士)。
????????2,李陵功勞,足以告慰天下。(五千戰了十幾天,殺敵無數)
????????3,李陵不是真降,是偽降。(以后肯定還會報效漢朝)
誣上:漢武帝大怒,定司馬遷誣上罪(污蔑皇上,死罪)。
漢朝死罪的三種結果:
????????1,伏法受誅;
????????2,以錢贖命(五十萬);
????????3,接受宮刑(不單是殘酷的肉刑還是對尊嚴和精神的粗暴踐踏);
受宮刑:《史記》已經開始寫了,不能死;中低收入又沒有錢;絕望中選擇了宮刑。
社會身份的變化:男人的另類;士大夫的另類;文化人的另類;終生羞辱;
司馬遷《報任安書》:
????????1,行莫丑于辱先,而垢莫大于宮刑。
????????2,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
????????3,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
司馬遷歷史性的轉變:作為男人的司馬遷死掉了,作為封建士大夫的司馬遷死掉了,《史記》里激揚文字的那個 太史公 卻獲得了新生;
47歲的司馬遷接收宮刑之后對人生、對社會的觀念:
????????1,生死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如:《季布列傳》:季布幫助項羽幾次大敗劉邦,劉邦稱帝抓捕季布,季布逃亡,茍活為奴,后來劉邦赦免季布,季布出來為官,造福一方。)
????????2,金錢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貨殖列傳》:充分肯定了追求富有的正當性)
????????3,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特別的犀利、深刻。(對皇帝的專制、殘忍有了新的認識,如:《蕭相國世家》)
《蕭相國世家》:韓信被殺后,又一次對蕭何加封,劉邦在外平陳曦叛亂,謀士勸蕭何忍痛捐出全部家產以避禍,劉邦知道后:“高帝乃大喜”,就這5個字,把劉邦揭露的淋漓盡致。蕭何是第一大功臣,又忠心耿耿,是最不該被猜忌的人。????二十四史中,沒有一個史學家能像司馬遷這樣,犀利、深刻的把開國皇帝的內心的隱秘,剖析的如此清晰。
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偉大的《史記》。
2,宮闈(wei)角逐
漢武帝六個第一:
????????1,廢罷百家,獨尊儒術。
????????2,創立太學.也就是官辦學府。
????????3,拓展了疆土。
????????4,開通西域。
????????5,用皇帝年號紀年(這以前皇帝無年號)。
????????6,用《罪已詔》進行自我批評。
漢景帝生14子,漢武帝 劉彘(zhi),排名第10位,他能當上皇帝,是5個女人斗爭的結果。4歲被封為膠東王,7歲被封為皇太子。
3,立儲風波
五個女人的爭斗:
????????1,薄皇后:無子;
????????2,王娡(zhi):漢武帝母親;王娡本來嫁給金王孫,為了富貴離婚進宮,幸運的被漢景帝寵幸,生劉彘。外公:臧荼(zangtu)(項羽所封18路王之一)。
王夫人(王娡):這個女人不簡單。
????????1),遵從母命:聽媽媽的話,和金王孫離婚,(冒死)進宮。
????????2),博得寵愛:王娡進宮生一子三女,王娡的妹妹進宮生四子。
????????3),巧抓靠山:長公主劉嫖。
????????4),自我炒作:夢日入懷。
????????3,長公主劉嫖(piao):是漢景帝的姐姐,和栗姬兒子劉榮聯姻未遂,與王娡兒子劉彘聯姻;是王娡的代言人,在景帝面前告栗姬狀。
最大特點貪:貪寵、貪貴
????????4,栗姬:兒子劉榮被立為太子,拒絕長公主劉嫖聯姻,自己沒有沒被立為皇后;嫉妒(劉嫖不斷的給景帝介紹女人,景帝都喜歡),幼稚:不知道皇后、太子之爭是生死之爭,低估了劉嫖的能量;人不壞,缺少的是智慧。
????????5,竇太后:竇漪(yi)房。是呂后身邊的宮女。呂后為每個諸侯王配了5個宮女,竇漪房被分給代王劉恒(后來的漢文帝),生一個女兒劉嫖,生兩個兒子劉啟(漢景帝),劉武(梁孝王)。代王的嫡妻和四個兒子相繼去世,竇漪房幸運的獲得了機會。
竇漪(yi)房特點:貪婪、霸道、愚蠢。(大兒子當了皇帝,還想讓小兒子也當皇帝;愚蠢的不知道自己的小兒子是不可能當皇帝的。)
4,儲君之爭
竇太后第兩次發力為梁王爭取太子之位未遂。(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弟弟)。
廢太子劉榮:漢景帝病重托孤,對栗姬極度不滿意,后來病好,王娡煽風點火,景帝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栗姬在朝的親屬全部處死。
5,繼位太子
6,景帝清障
7,平安太子
梁王派刺客殺掉了反對自己當太子的大臣們。梁王負荊請罪,回去中暑死亡。
廢太子之后,封王皇后為皇后,劉彘為太子。
劉榮被廢之前,兩個功勛重臣周亞夫、竇嬰都極力反對廢除太子。劉榮雖然被廢,但支持他的群臣還在,所以,劉榮的死就成了必然。
竇嬰:竇太后的親侄子,劉榮的太子太傅,后被漢武帝任命為第一人丞相。
劉榮之死:廢太子劉榮回到封地,不清楚自己的處境不知收斂,擴建宮殿占了祖廟的地,被景帝招到京都,讓得力的酷吏?郅都?問責,劉榮畏罪自殺。
周亞夫:開國功臣周勃之子,治兵有方,平定七王之亂。只琢磨事而,不琢磨人,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屬于能臣。
周亞夫之死:漢景帝是個只做不說的人,周亞夫終究也搞不明白景帝的心思。周亞夫屢次頂撞景帝,告病賦閑。他的兒子私自購買500副鎧甲被告謀反,周亞夫入獄,因不愿意受酷吏責難,絕食五日,吐血而亡,周亞夫被逼死。
衛綰(wan):文帝侍從,車技一流,被文帝提拔為中郎將。衛綰是個即琢磨人又琢磨事兒的人,在人情世故上很有一套,也是一個只做不說的人。景帝曾經就很欣賞衛綰,繼位一年時間對衛綰不聞不問,其實這就是惦記上了,衛綰繼續勤勤懇懇做事情。后來衛綰被任命為劉徹的 太子太傅,輔佐劉徹。景帝退位前衛綰還做了三年的丞相。
景帝清除了劉榮和周亞夫,又派衛綰輔佐劉徹,所以劉徹當了九年太子,平平安安、順風順水。
酷吏:只忠于皇上。
人:
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為的是事業。如:周亞夫。
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為的是當官。
只琢磨錢,為的是發財。
琢磨事,琢磨人:能成事兒。
琢磨事兒,琢磨人,琢磨錢:成大事兒。
8,董生對策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讀書非??炭啵瑩f讀書三年目不窺園。漢武帝繼位,令各地舉薦賢良方正之人,詢問治國之道。董仲舒考了第一名?;卮鹆藵h武帝三個問題,史稱:天人三策。深得漢武帝的信任和喜歡。
天人三策:
????????1,新人改制:解決了王朝的合法性問題。新的國君登基改變歷法,服色。(強調的是:君權神授,君權神授理論:承認君權,又限制君權。)
????????2,大一統理論。有利集權。
????????3,興太學,舉賢良。(隋朝稱為:國子監),第一次提出太學,后面一直延續到清王朝的結束。
????????4,尊儒。(內法外儒,漢武帝看到了儒家的功利、實用性)
????????5,更化/改革。
尊儒:
????????1,對國家的穩定,民族的統一,貢獻極其至大。
????????2,造就了有儒家觀念的文官集團。
????????3,文化專制,限制了其他學派的發展。
人才選拔:
上古時期:選賢舉能。
春秋時期:世卿世祿。
漢朝時期:察舉征辟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至清朝:科舉制。
古代政壇上的四種力量:
文官:文官掌權的時代,政治一般穩定、清明。因為他們做事的時候,他們有儒家的價值觀念,有自己的判斷。
武將:武將掌權的時代,可能出現藩鎮割據。如:唐代中后期。
外戚:外戚和宦官掌權,基本上是黑暗的時代。
宦官:黑暗。
9,竇嬰為相
竇嬰:平定七王之亂封侯,竇太后親侄子。有才,耿直、任性,但文帝、景帝都未能做相,漢武帝第二任丞相。
人才匱乏,實在沒有選擇。
10,太后干政
11,田竇交惡
12,竇嬰之死
竇太后主張黃老之學,反對獨尊儒術,罷掉三公(竇嬰、田蚡都被罷官),重新組建中央官員。漢武帝17歲。
竇嬰:竇太后去世后,標志著黃老之學的結束。竇嬰失去政治靠山,成為一個失勢的外戚。得勢時門庭若市,失勢時,門可羅雀。
灌夫:落職的將軍。打仗勇敢,但不會做官。貪杯、任性。和竇嬰關系特別好。
田蚡:漢武帝的舅舅。是真小人。竇嬰、灌夫想結交丞相田蚡,卻得罪了田蚡。竇嬰被太后和田蚡下獄處死。
地方豪強:影響中央集權;導致地方對政府的怨恨。
竇嬰:得勢時門庭若市,失勢時門可羅雀。
13,漢匈交兵
14,馬邑之戰
中行說(yue):文帝時期,和匈奴和親,和親隊伍帶的有一個宦官 中行說,中行說不愿意去,懷恨在心,投靠匈奴,報復漢朝。
客觀條件的轉變:糧食充足;馬匹充足;弩機;
馬邑之戰:主戰派、主和派一致同意馬邑之戰。誘敵深入,聚而全殲,沒想到匈奴提前察覺,無功而返。標志著和親政策的結束,也標志著被動防御的結束,標志著漢朝進入主動進攻階段。
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矛盾:本可以使用貿易手段解決,匈奴強大選擇了戰爭方式,當漢朝強大的時候也選擇了戰爭。
15,阿嬌失勢
陳阿嬌:漢武帝第一任皇后,被廢。蠻橫專斷;無子失寵;巫蠱(gu)事件。
漢武帝:專斷蠻橫。
衛子夫:漢武帝的姐姐家的歌女。
16,初露鋒芒
衛青:私生子,母親是奴隸父親是個縣令,后來做平陽公主的騎奴。內斂、不張揚,后來封侯也沒有飛揚跋扈。武帝寵幸,衛青幸運,才干。
龍城:龍城是匈奴祭拜天地、開大會的政治中心。
龍城之戰:衛青殺敵700而還。(四路大軍各一萬:李廣全軍覆沒被俘逃回。公孫敖損兵七千敗歸。公孫賀未遇匈奴,衛青在龍城殺敵700)
出塞之戰:衛青帶三萬出征,大勝而歸。
17,李廣難封
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各帶5萬出征,李廣為衛青的前鋒,遇到單于主力之前,衛青改公孫敖為前鋒(漢武帝授意),李廣帥兵走右路,路途遙遠,無水草,又迷路未能準時和衛青會和,衛青責問李廣,李廣悲憤自殺(絕望、血性)。
李廣難封:漢景帝和漢武帝對李廣的排斥和壓抑。(從文帝打到武帝,打了47年)
第一次封侯機會: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多敵軍旗,但他接受了梁孝王的封賞,漢景帝不高興,沒有賞賜李廣。
第二次封侯機會:漠北之戰,李廣做前鋒,漢武帝授意衛青,臨戰換掉李廣。機會錯過。
難封的原因:侍才而驕;過于冒險;適應能力(善于陣地戰,少了一點長途奔襲的闖進)。司馬遷為李廣寫了《李將軍列傳》,盛贊。
李廣是從士兵做到將軍,衛青是由外戚做到將軍,人們明顯同情李廣;李廣是歷史上第一個做到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將軍。
衛青有功而無譽,李廣無功而盛譽。
18,公孫丞相
19,煽風點火
公孫弘:出身卑賤,在監獄做小吏,失業,后來做豬倌(養豬的)。40歲開始讀《公羊春秋》,成為一代大儒。大孝子。60歲被舉薦。70歲再次被推薦。后來做丞相,再后來封侯(一般都是先封侯再做丞相)。善于危機公關。
公孫弘:
????????1,外儒內法(與漢武帝不謀而合)。具體推進尊儒的實施。
????????2,善于察言觀色。
衛氏:衛子夫,衛青,霍去病一族。衛子夫為漢武帝第二任皇后,生皇長子劉據,7歲封為太子,漢武帝晚年多疑,劉據被逼起兵,兵敗,衛子夫自殺,后來劉據的孫子 劉病己/劉洵 ?被霍光立為漢宣帝,勵精圖治。也算是可以告慰衛青、霍去病的蓋世功勛。
劉邦三年反秦,四年反項成為皇帝。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