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去新疆看看,那里有16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有雪山、草原、湖泊、沙漠、盆地等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色,也有西域特色民族文化,今年8月初時機成熟,于是和朋友同行開啟新疆探索之旅。
初到烏魯木齊
8月11日早上七點鐘從廣州乘機出發,經過五個小時的飛行,12點鐘左右到達烏魯木齊機場,友人前來接機,一路上講述了很多新疆特色和風俗習慣,中午在“天山印象”飯店吃飯,友人非常熱情,點了很多新疆特色菜,吃了馬肉腸,馕餅,烤羊腿、伊利大曲等特色美食美酒,一餐下來吃了好多肉。吃完飯去到住宿的地方,我們特意選在烏市民族街附近民族雜居的地方住宿,安頓好行李,稍作休息后,已是下午五點,烏市的天空格外湛藍,甚至連白云都很少看見,金色的陽光普照大地,天氣有些炎熱,就像是內地沿海地區的兩三點鐘的感覺。
大巴扎西域風情步行區
我們步行到附近的烏市著名的民族風情區——大巴扎西域風情步行區,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巴扎集市,是維吾爾族文化表現最集中、留存最完整的地方 。集市非常具有西域和民族特色,有很多賣新疆大棗、核桃、葡萄干等干貨,蜜蠟、玉石,擺件等工藝品,還有地毯,絲巾等特色紡織品,各式各樣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商品琳瑯滿目,精巧別致,讓人看了流連忘返。逛完集市已是晚上八點多鐘,太陽還在當空照,依然是白晝,看著天色尚明,加上中午吃的肉食過多,還沒有怎么消化,于是和同伴商議去街邊壓馬路,一來領略一下烏魯木齊的街景,二來可以消消食。來之前還擔心治安不好,不安全,在沿街散步時發現,街上每隔不遠都會設有公安便民服務站,里面都有警察,于是漸漸打消疑慮。到了晚上十點,天色終于暗下來,我們于是往回走,到酒店已是快十一點。
壯觀的達坂風車發電峽谷
第二天一早,我們報了一個旅行社的吐魯番一日游,早上八點出發,乘坐汽車前往。途徑達坂風車發電基地,達坂風力發電站位于烏魯木齊市區與達坂城區之間的公路旁,由數百座巨大的發電風車組成,是全國最大的風能基地。沿途數百臺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迎風飛旋,在博格達峰清奇峻秀的背景下,在廣袤的曠野之上,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風車大世界。達坂風力發電基地位于一個狹長的大峽谷地帶,峽谷內地貌是茫茫的戈壁灘,很多地上只有零星的雜草和樹木,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山脈,山脈是裸露的石頭,不長任何植被,整個戈壁灘和遠處的山脈,看起來比較荒涼,只有旋轉的風車才帶來一點兒生氣。
吐魯番的坎兒井和葡萄
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才走出峽谷風區,不久就來到了吐魯番盆地,吐魯番盆地四處環山,中間是廣闊的平地,是中國海拔最低的盆地。我們先參觀了坎兒井,坎兒井是新疆獨特的取水工程,因為吐魯番盆地氣候炎熱,降雨少,水分蒸發非常快,當地人就想出通過挖掘出地下暗渠,把天山的雪水通過地下暗渠引到吐魯番盆地,既能天然的匯集地下雪水,又可以避免過量蒸發。坎兒井始修建于西漢,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林則徐被貶新疆后也曾為修建坎兒井作出過重大貢獻,如今仍澆灌著大片良田,因此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從炎熱的地面走到坎兒井地下橫井里面,頓時感覺非常涼快,井渠里的水清澈見底,掬一捧水在手心,感覺非常冰涼,聽說當地居民在天熱的時候就下到井里乘涼,吃著用雪水冰鎮的西瓜。游了坎兒井后自然就要品嘗一下吐魯番的葡萄,吐魯番的葡萄確實比平時在市場上買的葡萄要好吃很多,特別的甜,種類也很多,葡萄干也很好吃。
炙熱難耐的火焰山
接下來的目的地是火焰山,車行在路上原來綠蔥蔥的葡萄架漸漸看不到了,映入眼簾的是黃色或紅色的山脈,綿延起伏,有的是土山,有的是石頭山,有的山已經表面沙化了,看起來有點像沙漠。到了火焰山,也就是《西游記》拍攝取景點,那里天氣特別熱,人在地表如猶桑拿、被火炙烤一般,我們去的時候地表溫度是75度,在沙窩里可以烤雞蛋吃。如此炎熱的天氣,人卻很少出汗,因為汗還沒有凝結為水珠就被蒸發了,身體感覺很干燥,需要不停的喝水才行。
令人嘆息的千佛洞
離火焰山不遠的地方就是我們當天最后的一個目的地———千佛洞,全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魯番東45公里火焰山上,木頭溝西岸的斷崖上,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非常壯觀。所謂千佛主要是指洞內有很多佛的畫像,它曾經是高昌回鶻國的王家寺院,是利用當地粘性堅硬土質在懸崖上挖掘的洞窟,分為三層,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石窟內原本有很多佛像及佛教文化壁畫,后來由于歷史上宗教沖突的破壞及近代國外探險家的盜取,壁畫已破壞嚴重,看了讓人感嘆之前佛教的興盛,也為珍貴文物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而嘆息。
參觀完千佛洞,開始返程,回到烏魯木齊已是晚上十一點,雖然身體有些疲憊,但是心里卻很震感于大自然的壯麗,感覺有點兒穿越時空的感覺。看到荒涼的戈壁灘和炙熱難耐的火焰山,想想我們平時所處在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的自然環境,真的應該感恩大自然的養育和饋贈,珍惜和愛護我們的賴以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