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炒雜碎開始:周末讀了本算是美食書的歷史書“Chow Chop Suey”

《炒雜碎》封面

記得我第一次在家里做宮保雞丁,女兒叫她哥哥快來看,“媽媽居然也做這種中餐!”伴隨著對母親的一絲失望:我們原本以為您很正宗。

孩子們嘴里的這種,是被標簽化的,以美國各城市唐人街為代表的海外中餐,與左宗棠雞、咕咾肉、幸運餅干歸做一類。他們并不知道宮保雞丁就算在中國本土,也很“正宗”。

中餐的這種刻板形象其實已經成了歷史。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有一首流傳于網絡,還小有爭議的英文打油詩《他們的省到底還有完沒完?》(Have they run out of provinces yet?)我沒有在卡爾文·特林的這首歪詩里讀出歧視,或者白人對少數族裔崛起的恐慌,我只看到一個吃貨,面對洶涌而來,千變萬化的中華美食趕不上趟,又著急又心慌,生怕錯過什么的哀怨。他起首便鄉愁似的懷念了一下沒有選擇的美好過去:很久以前,只有廣東菜。(Long ago, there was just Cantonese.)

海外華人幾代下來,早已從外賣快餐,開洗衣店的形象,轉變為華爾街、硅谷精英;但作為整體的身份認同,多少還是與美食相關,就像意大利人,無論拍電影做皮鞋多厲害,想到他們總歸會先想到吃。

中餐里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標簽性菜品,非“李鴻章雜碎”莫屬。這個在英語世界里,以廣東話發音“chop suey”得到廣泛流傳的菜,夸張點說,幾乎可以看作華人與美國社會的融合證據。這證據既是象征意義上的,也不乏物質層面,即食材和烹飪用具上的。

美國烹飪史學家安·門德爾森在她的《炒雜碎:食物以及旅美華人的旅途》一書中,將美式中餐甚至比喻為“某種可以吃的洋涇浜英語”。這個說法很新鮮,她的意思是,美式中餐某種程度上還代表了移民與所在國之間的溝通方式。那個大家熟悉的名字“雜碎”(chop suey),廣東話原本的表達是“chau tsap sui”,省略掉炒這個動作(chau或者chow),單單留下描述原料的兩個字,并且改成方便英語讀者發音的拼法:tsap sui-》chop suey;而炒“chow”字,在20世紀初進入美國時,也并不代表烹飪方式,直接就指代一類食物;加之“chow”并非人人都懂,所以人們更經常地把中餐描述為ragouts或者fricassées,這兩種西餐里原本就有的菜肴,二者皆有肉有菜,重口味,連湯帶水兒,大體上描述了人們對中餐的印象,基本上就是“你懂的”。

那些早期迷失在翻譯中的,其實遠不止詞匯,更重要的還有烹飪方法,例如那古怪并且根本買不到的炒鍋(wok),以及當時的西式爐灶所不能提供的爆炒高溫,人們不得不用伍斯特醬汁代替醬油......

“雜碎”就這樣,代表中餐,走向了世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克萊·劉易斯,在小說《我們的瑞恩先生》和《巴比特》中,先后提到它;爵士樂手西德尼·波切特的一句“我走后,誰來切你的碎?”(Who’ll Chop Your Suey When I'm Gone?),更是唱響了它的名頭。

“Who'll Chop Your Suey When I'm Gone?”唱片封面

中餐館和華人洗衣店在加州的最初繁榮,依靠的都是淘金潮中的白人主顧,那些沒有女人照顧飲食起居的單身淘金漢。其實在這之前,中餐與世界已經開始溝通,那時仰仗的,卻是香港以及一些內地城市里在西方人家里幫傭的華人。他們調整烹飪方式,調整食材來適應自己所服務的西方人胃口,不同的是,用醬油替代醬汁(gravy)。所以,調整其實是雙向的。

而雜碎的輝煌應該出現在20世紀初,據稱那是獨立電影先驅巴斯特·基頓的最愛,甚至冰淇淋上灑巧克力和堅果碎渣的“雜碎圣代”也出現在那時,其靈感來源不言而喻。

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這一美國化的廣東菜,開始被其他形式的中餐取代。也就是特林那首打油詩里接下來所吐槽的:接著來了四川,那麻婆豆腐燙破舌尖;然后是上海,我們開始吸溜那餡兒里帶湯的餛飩......

隨著20世紀40年代末常凱申老師的撤退,祖國東南部的寶島頓時呈現出南北大匯聚的新風貌。這一多樣化的新風尚,隨著寶島與美國之間的緊密外交關系和貿易紐帶進入了美國。尤其被華盛頓特區,以及紐約大都市的精致人物所接受。至今還有文章在懷念60年代曼哈頓時髦的中餐館“珍珠記”(Pearl’s,如今有兩家也叫珍珠,大概與此無關),老板娘叫王珍珠,熟客都不看菜單,只告訴珍珠“今天想吃魚”,珍珠自會替你張羅。總統遺孀杰奎琳·昂納斯西,作家杜魯門·卡波特,大導演邁克·尼科爾斯都是它的常客。

這一潮流隨即被尼克松訪華引入高潮,訪華期間的國宴尤其被媒體大肆渲染。繼而出版物中開始出現大量的照片,這又在語言障礙間架起了橋梁。

如果說早期的雜碎是外來飲食自我破壞其原汁原味,以適應所在國民味蕾的話,那么其后的逐漸精細化,大約算是回歸正統的一個過程,盡管這個過程中,考慮的仍然是白人受眾群體。再往前看呢?已經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隨著海外華人群體的猛增,中餐館所需要考慮的主要對象已經不再是白人,而是華人食客了。

炒鍋這一異類怪物,更是自70年代作為嬉皮的標配而得以流行,到現在成了愛趕時髦的洋人家里的必備。我第一次聽說譚榮輝(Ken Hom)的大名,是我大姑子來咨詢我這個“專家”,問譚榮輝炒鍋如何?我做了一番功課,才得知譚先生原來是這樣大名鼎鼎的一個人物,在英國電視里主持美食欄目,賣自己品牌的炒鍋(Ken Hom Wok), 暢銷自傳索性就叫《我的爆炒人生》(My Stir-Fried Life),早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譚榮輝

譚先生走的是明星路線。他八卦多,做節目也好,寫書也好,動不動就掉一串響當當的名字。他反復愛講的一個故事,是他的一位朋友怎樣在伯克利租一戶華人家庭的房子。這事本不起眼,他翻來覆去講的原因,是因為房東太耀眼;耀眼不說,人家的順帶愛好還算得上他同行前輩,《中國食譜》一書的作者,趙元任和楊步偉夫婦。而“炒”這個詞的英文學名“stir fry”,最初便是出自趙元任的這本書。

從足球明星亞歷克斯·弗格森爵士到托尼·布萊爾,從英國電影明星瓊恩·維特費爾德到瑞典歌手蒂娜·特納,譚先生都能講出與他們之間的美食交往故事來。他就用那一串長長的人名,帶出口味、軼事、食譜,甚至工具和食材的購買廣告。

另有陳家兩代,則埋頭走技術路線。以“特級校對”為筆名,在香港首開飲食專欄的陳夢因,他的《食經》至今被奉為經典。其二公子陳紀霖和兒媳方曉嵐夫婦,去年九月又推出堪稱“新食經”的一部飲食著作,“China: The cookbook”,其中收錄了650道傳統中餐菜譜。就像書名所暗示的,幾乎帶有全書的意味。

陳氏一家的食經推崇地道,只是我對飲食的地道一說有些疑問。前不久讀到“騰訊·大家”的一篇文章《如果中國人都學著像英國人一樣吃飯》,對其中“真偽傳統都有其自然生命周期”一句心有戚戚。正宗或者地道,可不可以習得?而習得來的地道,是不是還可以叫地道?這些都是我既想不明白,也懶得想的問題。

"China: The Cookbook" 封面

如今大眾菜市場可以購得的食材,從滋味、外型到時令,都在科學的規模種植下,與從前的食材早已大相徑庭。黃蓉低調顯擺的“炒白菜哪,蒸豆腐哪,燉雞蛋哪,白切肉哪”,只有品味精如洪七公才深知的平淡之中現神奇的那些大宗匠手段,離了從前的食材,若不加改進,可能還真難以下咽。再說,經典也有出處,出現那一刻它便是創新。后來的廚子若也要做“二十四橋明月夜”,難不成還真的要先去修習蘭花拂穴手?

一個雖然普遍,但沒人肯說破的問題,就是人們似乎染上了正宗焦慮癥,干什么都怕被人指責不地道。其實地道與否真有那么重要?最早的“雜碎”肯定不地道,但它成了經典,甚至傳奇。中餐流傳于世,偏偏是以這最不正宗的面目開始。

特林那首歪詩,與其說是在吐槽中華美食體系太龐大,讓他趕不上趟,不如說他在吐槽白人吃貨內心的不淡定,想要追趕正宗的焦慮。

門德爾森在《炒雜碎》序言里提到過一句中文習語:想辦法(xiang banfa)。在這里的上下文語境中,更接近英文里的improvise(即興創作,就地取材發揮)。這其實才是中餐的精神,就像最初的雜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63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9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7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65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0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9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3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8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9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5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8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在美國隨處可見的中餐館,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中餐,這種與國內中餐迥然不同的中餐其實是“美式中餐”,中餐是很多老外點外賣...
    紅皮革手冊閱讀 1,678評論 0 2
  • 在銳捷UCD這些年,時常有人問我“你們小組設計有什么獨特的價值,是不是我們自己請一個設計師可以響應更高效?”也經常...
    陳淑玲閱讀 880評論 0 4
  • 畢業七年,在職場中吃過的虧不勝枚舉。從最初的職場菜鳥一路成長到如今,仍然在學習和摸索。這條摸著石頭過河的職場之路,...
    冉染閱讀 13,876評論 122 572
  • “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這句話很形象的詮釋了東北人對酒的熱愛程度,正所謂是酒品見人品,兩個人關系鐵不鐵...
    天邊那朵白云閱讀 313評論 5 6
  • 在今年暑假中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他們好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其中有些事已經忘記啦,但是,我最難忘記的,是媽媽帶著...
    趙旋汝閱讀 626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