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也許有人會問:讀書的意義是什么?

楊絳先生曾經給過一個非常智慧的回答:「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告訴我們讀書是解決許多人生問題的方法。

在小編看來,讀書能讓人學會如何獨立思考,有更完整的靈魂和自我。「已識乾坤大,尤憐草木青。」愛閱讀的人,既能抬頭仰望星辰,也能低頭看見自己,感受到腳下無數細小卻蓬勃的生命。

在尋常狀態中對世間萬物的存在充滿好奇與敬畏,它讓你內心篤定卻又不會過于固執,它能讓你看見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讓你清楚的知曉自己。

腹有詩書,卻不張揚,這是我能想到最溫柔的成長。

讀書的「有用之處」

小學的時候老師講過一個笑話。有一天曾國藩在家讀書,一個小偷就在他家門外墻角等著。本想等他入睡以后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

那篇短短的文章他始終沒有背下來,最后小偷忍無可忍,從門外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還讀什么書。」

當年老師講笑話,結語是曾國藩雖然笨,可他勤奮好學,終成一代名臣。

然而,如果你讀過《曾國藩家書》,你會了解到,這位名臣,居然曾因打了敗仗跳河自殺。他和我們普通人一樣,都會遭遇挫折,熬不過就是人生的無底洞,撐過去,才是人生的成人禮。

我們不再只了解到老師口中那個「有點笨但刻苦」的曾國藩,我們能看到一個人在遭遇不同狀態下多樣的人格。

記得蔡康永說過這樣一段話:

「為什么我常鼓勵大家讀書?因為我們的人生非常有限,閱讀可以拓寬我們的經驗,看到別人的人生是什么樣子。有機會看到別人的人生長什么樣子,就會培養出一種抽離的能力。」

培養抽離的能力,就是讓我們跳脫出當下的認知。面對新事物,從而看事情看得更深遠、更完整。

我想,這就是讀書的有用之處,它能讓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這個世界。

讀書不是為了記住

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山東省平原縣一家農戶里,住著一位老人和小孫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廚房的桌邊帶著他的小娃娃,搖頭晃腦地讀著《詩經》、《春秋》、《三國志》等古籍,書聲朗朗。

一天,小孫子問道:「爺爺,我試著像你一樣讀《道德經》,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時,我似乎理解了一丁點兒,可是一合上書,腦袋中又立刻忘記了。這樣讀這些書有什么收獲呢?」

老人安靜地將一些煤投入火爐,然后說道:「用這個裝煤的籃子去河里打一籃子水回來。」

孩子照做了,可是籃子里的水在他回來之前就已經漏完了。

孩子一臉不解地望著滿臉滄桑的爺爺。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籃子,微笑著說:「你應該跑快一點兒。」說完讓孩子再試了一次。

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籃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來之前就漏完了。

他對爺爺說道:「用籃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認為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微笑著說,「你看看這籃子。」

孩子看了看籃子,發現它與先前相比的確有了變化。籃子十分干凈,已經沒有煤灰沾在竹條上面了。連提手也變得更加光華有澤了。

「孩子,這和你讀古典書籍一樣,你可能只記住了只言片語,它的意思或許你一點兒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誦時的氣氛,它會影響你,會凈化你的心靈。」

這位小孩記住了這句話。后來,他一直本著這樣的信念,終生與書籍為伴,不斷進取,最終成為我國宗教學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會影響你的思維方式,改變你的說話談吐,讓你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中國13億人,將紙質書與電子書相加,平均每人1年閱讀量連8本都不到。要知道,猶太人每年閱讀書籍的數量達到64本。

或許是我們活得太著急,以至于沒有耐心靜下心來閱讀。但我們希望未來的孩子們不是這樣匆匆地長大,而是在他們成長的日子里,有值得讓他們回味的好書相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