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故宮的南門,繞護城河去往北門,一路上巍峨的宮墻、城樓以及青灰色陳舊的墻磚都給人以一種歷史的厚重之感。紫禁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從此歷史的風華煙云在這里聚散沉積,兩個王朝的興衰更替圍繞著這個權力中樞展開一幅長長的畫卷,多少宦海沉浮、多少金戈鐵馬、多少深宮幽怨在這里演繹成正史、野史、稗聞、雜記、演義、劇目,不斷強化著人們關于那個時代模模糊糊的印象。天很冷,但是擋不住人們尋幽探勝的欲望,無數中外游客紛至沓來,共赴視覺盛宴。穿過午門,經乾清門,正殿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養心殿、乾清宮等巨大的建筑,處處雕梁畫棟,黃色琉璃瓦,紅色的石柱和鏤花鑲銅木門,漢白玉欄桿,巨大的銅鼎、銅獅和龍鳳鶴,還有殿內龍庭寶座、四壁設施,無不彰顯著皇權的威儀、皇族的豪奢還有——古人的智慧與辛勞。我們不禁產生一種深深的同感:這么宏大的建筑,在當時那種條件下是怎么一磚一瓦的堆砌而成的?這么華麗的雕刻描繪、玉欄銅飾,需要多少能工巧匠夜以繼日地勞作?
正殿的兩側,就是所謂六宮,沿著光滑的大理石小徑,穿過一道道紅色木門,我們游覽了一個個后宮小院,正所謂宮深似海,“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六宮羅綺三千”的盛景早已不復存在,留給人的只有無盡的遐思,當年的六宮佳麗,在這壁壘森嚴的所在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這究竟是什么心境,是一種幸福還是悲哀?大概許多房子要做進一步的修復,大都鎖著門,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室內簡陋的陳設,唯一值錢的東西是里面博古架上擺置的玉石翡翠物件。經過600年風雨剝蝕,房屋、院內花壇已顯頹廢,一株古樹蒼老的軀干斜斜倚在花壇邊,零落的枝干亂發般垂在四周,顯示出一派蕭索,我不禁想起一句不知出處的詞:“陋室空堂,當年芴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后來百度一下才知道出自《紅樓夢》,原文是“陋室空堂,當年芴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粱,綠紗兒今又糊在蓬窗上。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現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長,哪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人生一世,便恰如紅樓一夢,人情之冷暖,世事之無常,光陰之倥傯,名利之虛妄,入世的人們因世相而著相,在各自的泥潭中掙扎拼搏,誠如那布袋和尚——“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痛快!”這布袋中裝的,恰是人世間一切渣滓和欲望,名和利,權和色,顯赫與榮耀,富貴與尊崇......最后---最后也不過是過眼云煙,留給這深宮小院中這株不知名的古樹來見證。
然而從歷史的角度看,這里留下的一切痕跡卻帶給我們永恒的哲思——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可謂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他勤政愛民,兢兢業業,勵精圖治,事必躬親,鏟除了閹黨魏忠賢集團,但是怎奈國家病入膏肓,腐敗問題積重難返,崇禎無力回天,最后被李自成攻克北京,于景山自縊。然而一代梟雄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后卻不搞作風建設,縱容部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他自己呢,也開始了荒淫的生活,分妃納妾,其部將劉宗敏還搶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導致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進入山海關。八旗精兵在多爾袞的率領下長驅直入,一舉拿下紫禁城,開啟了大清二百余年的統治史。縱觀崇禎、李自成、多爾袞三個時期的歷史,后人大抵得出以下結論:形成優良作風不可能一勞永逸,克服不良作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風建設和反腐敗永遠在路上。康熙年間張廷玉游長城時寫下了“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的句子,的確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