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聽帥小冰老師的課,學了個“同儕效應”。
“儕”這個字怎么讀,說實話我還真不知道,趕快上網查一下,原來念“chai”,意思是同輩同類人。
同儕也不是同伴,微信朋友,也不單單是社群。與“同儕”相匹配的詞經常有動力、壓力、與效應。
同儕壓力的初定義是因為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做出順應別人的選擇。
現在,這個同儕壓力引申出了另一層意思,就是指同輩或與自己年齡地位所處環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給自己的心理產生壓力的這種現象就叫同儕效應。
這種壓力就叫動力了。我們常說壓力就是動力。到底什么樣的壓力才算動力,我想同儕壓力就算一個動力。
最典型的同儕應該就是大學同學了,以前聽過有新聞說“最牛宿舍”的。講大學宿舍里有六個女生考研結果六個同學全部考上研究生。
在古代有這樣一個歌謠說與強相伴不會弱,與明相伴不會暗。
舒婷的詩歌《致橡樹》里有這么幾句: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
這幾個事例實際都是在說同儕效應。
知名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學者楊志平老師也提出過一個觀點,他說同儕是一個人無法墮落的底線。
說了這么多這個同儕到底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這關系很大呢。
如果我們想做一件事,想持之以恒的做,并做出成果來,就必須尋找與我們步伐一致,或者在我們所學所堅持的領域認知上現階段能力比我們稍微高一些的人,或群體來加入他們。
現在很多人報網課或社群看到大咖或者有明星光環的就盲目掏錢,等課報了后才發現自己在這個社群里不過是個小嘍嘍,玩著玩著就覺得沒意思了。
這其實就是距離我們太遠的人或者和我們差距太大的人都不會有效的促進我們的成長。
真正能夠影響到我們的人就是我們的同儕。
所以我們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就要加入同儕圈子,不管是同儕壓力還是同儕動力總歸都是對我們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