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會把別人的錯誤當寶貝呢,我傻了吧?
可是,我們的確常常犯傻。
三個女人一臺戲,其實兩個女人碰在一起也挺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們開始“憶苦思甜”的時候。
“想當年,我剛進家門,我婆婆……”
”當年我剛認識我老公,還不知道….現在呢…“
”俗話是說家家有本念的經......“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尤其覺得每個女人都有本想說的書。
我媽媽在其中算是翹楚,她說的事情我都差不多可以背出來。誰當時說什么,誰又做了什么,一字一句。
還有我阿姨的事,她們倆只要在一起,說著說著,又得感慨起來,這時音量會盡量壓低,但語氣里的不滿、委屈、怨氣清清楚楚,即使那件事情已經過去20年。偶爾經過,看著我姨紅著眼準備抹眼淚,而我媽正拿著菜刀切今晚的魚,那畫面也是醉了。
剛開始時,我會試著去安慰,后來就變成了耍寶賣笑。阿姨,你用了什么護膚品啊,臉上怎么這么光滑,我得趕緊給我媽媽帶一堆回來。如果不奏效,那就一個字——腳底抹油——溜。
或許這是上一代的人用來回憶時光的方法。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有一本專門的書是《別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來教大家如何讓周圍的一切不如意都因為你的心態而改變的智慧人生。
反過來看,可知曉,其實不僅是上一代人,你我他都有同樣的狀況。
除了違法犯罪,道德淪陷的,很多時候對錯是只在于立場的不同。
比如同一個宿舍里的,你要干凈整潔,一天宿舍得收拾一次,東西放得整整齊齊,你隔壁床的覺得東西隨意點挺好的,不肯配合清潔,你會覺得她不愛衛生,不承擔宿舍事務是錯的。
而她會覺得你有潔癖,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也是錯的。
這么看,兩人都有理由因為對方的錯誤而生氣。當然也有偷奸耍滑、中傷背叛等等的事情,我們不得不生氣。
哲學家之所以是哲學家,他有超脫出日常俗事的能力,只是很多的我們都是平常人,我們不免生氣,不免因為他人的錯誤或自以為的他人的錯誤而生氣,熱血沖頭,甚至勃然大怒。
有一天,你丟了100塊錢,好像是丟在某個地方,你會花200塊錢的車費去把那100塊錢找回來嗎?嗯,我想你并不會,但面對別人的錯誤 ,你會。
被人罵了一頓,卻花了許多的時間猜測原因、或者心里演練對罵場景;失去一個人的感情,明知一切無法挽回,卻不斷回想,每回想一回,就生氣一回、難過一回、傷心一回。
我們就像把別人的錯誤當寶貝,別人說出口做出來的,你把它穩穩接住,藏在心里,時不時拿出來擦拭,用我們的不滿、憤怒和難過不斷地豐潤這個錯誤的顏色和厚度。
那錯誤的一句話,你讓它回響了百遍,那錯誤的一個動作,你讓它重復了千遍,那錯誤的人,你念他萬遍,所有的所有,重復的只是對自己的傷害而已。
我們不是圣人,一邊默念著“生活是自己創造的,心情是自己營造的”,一邊禁不住生氣、難過,覺得不應該生氣,又壓抑不住,反而讓自己更難受。
那就好好生氣一次、徹底難過一回吧,勃然大怒也好,歇斯底里也罷,總比如此這般一次又一次折騰自己好。
給自己規定一個短期限,比如他把我喜歡的漫畫書弄丟了,我很生氣很難過,我決定不原諒他,我要生氣兩天,這兩天里你可以一直念叨這件事,但兩天一過,就停止吧,再買一本,讓自己開心一些。
誠然,有些事情不是說“再買一本”就能輕巧彌補的,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不是原諒對方、寬恕對方,而是放開自己。
真的,任何一個人的錯誤,都不值得你一輩子像寶貝一樣端著。
電梯里,我滿腦子都是剛剛地鐵發生的事情,雖然已經過了半個多小時了。
一個阿姨抱著扶欄,我無從下手,
想移去別的位置,正想挪動,地鐵停站,我沒有站穩,踩到了一個女生腳,
連忙道歉,得到一枚白眼,再挪動,轉眼正巧看到那阿姨的看熱鬧的嘲笑表情。
我無語,都是我的錯么?
阿姨不是你抱著扶欄,我要挪么?
是地鐵停站急剎,是我的錯?我都道歉了,你還給我白眼?
直到回到宿舍的電梯里,我還在想這事。
這時,進來一個小家庭,爸媽和小女兒,小女兒被媽媽抱著,她自己揪著蛋糕吃。
爸爸問“能不能給我一點啊?“,
小女兒說”不要,我餓“。有點嬌滴滴的,但聲音清脆可親。
我一直低頭聽著,但還在自己的悶氣里。
突然聽到“ 姐姐吃“...
抬頭看,小女孩捧著蛋糕向我的方向遞,見我沒有反應,又說“ 姐姐吃“。
大大的眼睛執著地看著我,笑盈盈的。
我覺得我心都要化了,于是我把地鐵里那枚白眼丟掉了。
就在那一刻,小孩子清脆的那聲“ 姐姐吃“才是值得放在回憶里的。
不要把別人的錯誤當寶貝,值得當寶貝,細細回味的人和物,其實有很多,不是么?
一開始生氣,是矛盾的聚焦和積累,繼續生氣,是情緒的爆發和宣泄,還在生氣,那就好像是自己喝毒藥,而指望別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