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2012年第三期,刊登了汪庭國老師的一篇文章《“我”手寫“我”心——淺談高中個性化作文教學》,受汪老師觀點的啟發,筆者也有想談點關于“高中個性化作文教學”方面的體會。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由此可見,凡是一個人發出的聲音,寫成的文章,就是自己的,獨一無二;即使是模仿,還是烙上了自己的印記,有自己固有的特征。
“個性”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解釋如下:“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個性化”就一定是“個體固有”的,某人穿衣有休閑個性,某人說話有幽默個性,某人做事有干練個性。……寫文章有個性,往往形成獨特風格。同為詩人,李白飄逸灑脫,杜甫沉郁頓挫,李商隱則隱晦迷離。他們的風格是后人根據其所寫的詩歌總結出來的特點,比較固定的。中午學校吃飯時間到了,老師們三三兩兩地到食堂去,吃完飯又陸續出來,路上碰到往食堂走的同事,會打聲招呼——“吃飯去”,雖然信息只有一個,但是卻從不同個體發出的,附著不同的意思。其中某個老師打的招呼不是“吃飯去”這句,而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句俗語在普通從眾的“吃飯去”里,顯得獨特,有自己的說話風格,不從眾。
那么“個性”跟“從眾”概念有何聯系呢?
“從眾”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if !supportFootnotes][i][endif]曾經有人就用最簡潔的“吃飯去”跟你打過招呼,你也會在下次用同樣的招呼問候他;三三兩兩的同事中有人就用“吃飯去”打招呼,你感覺既簡單又不突顯,所以也隨著“小團隊”一致了。當平時學生的用自我的思維和風格來寫作,但是這種寫作在考試中屢屢不被看好,那么,這些學生還能堅持自己的“獨特”的思維和風格嗎?這時候,教師會告誡他這樣的風格不適合考試閱卷人的“口味”;學生也會查找原因閱讀一些考場高分作文或關于考場如何得高分的招數的書籍。不久,學生會模仿,還會改變,一直將自己的作文打磨成在考場能得高分的作文。當然,這個過程,學生會放棄一些“自我的”“獨特的”東西,而學會了一些應試作文的規則、套路或者所謂的“亮點”。這種“從眾”行為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這種“從眾”行為,讓學生的作文中缺失對生活細致的觀察深刻的思考,缺少自我真情實感的表述,多了迎合考試評分中諸如“思想積極向上”等規則的假、大、空的言語,多了適合考試閱卷人迅速而不深入的判卷特點的矯情做作堆砌華麗辭藻的情形。不知道這種“從眾”行為,何時是一個盡頭。
“從眾”中的“順從”,是靠外在力量而表現出的從眾行為,我們之所以要順從,主要是為了得到獎勵或避免懲罰。[if !supportFootnotes][ii][endif]學生在自己隨筆中,自我發揮,水平往往比考場作文有內涵有靈性,這個事情很多老師都有體會。為何在考場上的作文就顯得平平呢?學生要順從一些條條框框,盡管是學生一百個不愿意的。這些“外在力量”所形成的條條框框可以歸納以下:高考的評價體制;高考閱卷的局限;高考統一的命題體制;教師意識不到位,水平有限;寫作沒有行之有效的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寫作重形式輕內容的“八股式”或“駢體文”式傾向;學生作文的評價形式單一等等。
“從眾”中的“接納”,是指真誠的、內在的從眾行為。[if !supportFootnotes][iii][endif]有時我們真的相信群體要求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會與成千上萬的人一起喝牛奶,因為我們認為牛奶是有營養的。[if !supportFootnotes][iv][endif]同樣,當我們的學生在用他們自我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風格跟閱卷人交流時,他發現他是不合群的,甚至他覺得群體的品味或要求是正確的,于是他們就從內心接納了這種認識。譬如,高考作文,閱卷人每天的閱卷任務很繁重,“匆匆忙忙”在所難免。學生對高考閱卷情況,自愿接納作文語言不能太平實的道理,要多用幾個成語或詩詞,否則引不起足夠的炫目;也自愿接納文中必須營造一兩處亮點的要求或類比開頭,或比喻開頭,或名人名言開頭,反正不能簡簡單單的。
也就是說,學生作文從眾心理和行為,并非單一原因,既有“外在的力量”又有“內在的動力”。據此,如何引導學生寫作時保持自己的“個性”呢?
首先,個性化作文里有一個有真情,真正懂生活的“你”。
現在很多學生的作文,沒有真情實感,沒有生活體驗,有的是矯情、虛無、面具、活在真空中的東西,自然語言也是虛假、空洞、夸大的。當一位教師面對這樣的作文時,他會開心有成就感嗎?絕對不會的。可能還會哀嘆血氣方剛的學生怎有老態龍鐘的心理!
每一個夏天,每年的六月,……他們(莘莘學子)隨后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開始我們會懷念在別校就讀的昔日同學、朋友。我們會時常聚首,敘舊。而時間就是一杯又一杯毫無滋味的白開水,一點又一點地沖淡著昔日的友誼。漸漸地,不知怎么了,昔日同學的眼光變得不再默契,一層灰障蒙住了我們的雙眼,連彼此笑一聲,打聲招呼,也變得如此尷尬。但是,夏日密碼有離別,自然也是會有相逢的。而時間,也會是一杯杯粘合劑,不斷地加固、加牢我與新同學之間的友誼,增進我們的感情;漸漸地,我們會打開另一扇門扉,在心里篆刻上嶄新的名字。寫到這里,不知不覺想起某日想要聯系昔日同學聚一聚,昔日的同學們卻都因各種原因婉拒的情形。我只有無奈地放下電話,聽著那首《梔子花開》,內心突然有好多難以言說的酸楚,不覺竟落下淚來。現在回想這件事,內心平淡了許多,也看到了許多。那一朵朵梔子花,為離別而開,更為相逢而開。唯有珍惜眼前這一份萍水相逢的緣分才是梔子花開放的意義。
這是學生獲獎征文《夏的密碼》中的一個片段,內容特別能打動我,也能打動評委吧,原因就在于作者抒發了真情實感。作者寫著寫著“同學友情”,不禁想起某日想聚聚但電話只好“無奈地”被放下,聽著歌,“不覺竟落下淚來”。一個男生,好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將自己脆弱、膽怯的一面示于大廳廣眾之下,這是多么自然而真摯的情感啊! “真話”雖然有時讓人很尷尬,但卻讓讀者也不知不覺也回到了那個多愁善感的年齡,回到了那場時好時壞的友誼中去,回憶起了很多同學和往事,引起了共鳴。
這個學生抒發真情的同時,還思考懂得生活的意義。文中對時間的理解——“時間就是一杯又一杯毫無滋味的白開水,一點又一點地沖淡著昔日的友誼”;對友誼的思考——“昔日同學的眼光變得不再默契,一層灰障蒙住了我們的雙眼,連彼此笑一聲,打聲招呼,也變得如此尷尬”“但是,夏日密碼有離別,自然也是會有相逢的。……漸漸地,我們會打開另一扇門扉,在心里篆刻上嶄新的名字”。這些富有哲理的語言,如果不對生活深入思考,是不會創作出來的。關于“時間”和“友誼”,作者有體會,并思考過。中考后,原來的友誼因為場所的變動和時間的流逝,不知不覺變得很淡很淡。成也“時間”,敗也“時間”,于是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正是作者有真情、真正懂生活,我所說的“懂生活”是真的,不是假裝懂,才顯出其獨特個性和不一般氣質。
其次,個性化作文是將簡單普通的社會現象作深入全面地思考。
有些閱卷人一看學生議論文中舉“李時珍”事例就做嘔吐狀,頓感面目可憎,此例多么老套陳舊!凡是有這樣理解,也跟學生寫的內容有關,無非“冒生命危險,采草藥,歷盡千難萬險,最后為后人留下巨著——《本草綱目》”這類泛泛之談,毫無感情和思考。的確,見到這樣毫無自我見解的作文,誰也不會認為學生能寫出“個性化”作文! 2011年遼寧卷高考優秀作文《不唯上,只唯實》中,在論述分論點“唯實也是一種膽量與自信”時,舉了“李時珍”事例,讓老師眼前一亮。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由那三個學生,我想到了明代名醫李時珍,他在研究醫術時發現有這樣的記載:“巴豆性寒,最能瀉肚。”李時珍親自試用,最終發現,巴豆只有在過量服用時才會引起腹瀉,少量服用反而會治療慢性腹瀉。“盡信書不如無書”,由此我們看出,李時珍沒有輕信前人的權威著作,而是親自試驗,這種敢于質疑與探索的精神是他“唯實”思想的體現,也說明他具有挑戰權威的膽量與自信。“絕知此事要躬行”,“躬行”與“膽識”并舉再好不過。
個性化作文,并不是很“另類”。這個考生舉了李時珍事例,很普遍的,甚至讓人覺得是被用爛了的事例;但卻用得恰到好處,為何?大家都知道李時珍遍嘗各種草藥,但就是不知道還有關于“巴豆性寒,最能瀉肚”這樣的記載。用如此具體的事例,是基于作者對李時珍這個人物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當別人只能泛泛而談時,“你”卻能挖掘出素材細微之處,怎能不突顯出“你”與別人的不同呢?怎能不視你“個性”十足呢?
因此,個性化作文,不是不合主流思想,而是在尋常中有不同于尋常的觀察和思考。
第三,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寫作。
學生王路愷在隨筆里寫道:“《西廂記》中,張生金榜題名,與崔鶯鶯喜結連理;如果張生沒考上狀元會怎樣呢?”這一問題很吸引人,讓讀者迫切想讀下去。
王路愷提出的問題,為何有吸引力?原因在于運用了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中重要的環節是質疑,善于提出好問題。蘋果下落不知砸到多少人的頭上,也沒人能夠發現萬有引力定律;而牛頓偏偏能提出此定律,關鍵有常人沒有的質疑精神。《西廂記》的結局,大家看了之后皆大歡喜,默默地接受了;但是王路愷偏要提出跟大家不一樣的看法,具有個性化特色,是質疑的結果。
閱讀寫作時,經常質疑,不是難事;前提要經常思考。一開始可能提出的問題,很小兒科,訓練久了,就有精辟的問題產生。“提出一個好問題,比解決問題,難得多。”提出問題,有創造性,需動腦筋。
2018年6月,崔永元于社交媒體說出“陰陽合同”一事,4個月后的2018年10月,范冰冰偷稅漏稅有了處理結果。一時間,整個網絡,信息鋪天蓋地。網民幾乎是一邊倒,認為“崔永元是勇敢的無畏的冒著生命危險為民除害的英雄”。網友們的評論,是在有風起浪之后的虛構,真實情況并不曉得。《南風窗》作者陳莉莉則如是說:“無論是歷史,還是種種事件,我愿意相信的是: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你所知道的也不一定是真相,你所知道的真相也不一樣是真相的全部。”讀者讀了之后,不由得冒出汗來:為何要從眾,不能像作者陳莉莉這樣冷靜思考!
事情往往比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象到的,要復雜得多。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輕易從眾輕易下結論,受傷害的不止一二個人。
信息時代,也是數據和信息泛濫的時代,虛假似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人民日報》在2018年11月8日發了一篇微信《驚!阿司匹林竟是一個長達40年的錯誤?先別擅自停藥!》,對最近被風傳的文章《震驚全球!走下神壇的阿司匹林:長達40年的錯誤!》質疑,從阿司匹林的入藥成分、發明過程和藥用作用進行充分論證,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走下神壇的阿司匹林》一文,所列舉數據都是真實的,結論卻是錯誤的,造成了公眾對于阿司匹林的誤解。不是所有預防性使用阿司匹林都是錯誤的,在這里存在一個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問題。……看到這里,相信聰明的你已經明白了《走下神壇的阿司匹林》錯誤之處。一定要聽醫生的話,別耽誤病情。
看到這里,我們完全有理由質疑:《人民日報》文章的結論也未必是真的。但你可以選擇暫時相信。
第四,個性化作文不是去大家普遍反對的手法或形式,而是引導學生恰當運用。
現在很多閱卷老師反感用“排比”手法,原因是學生寫議論文時,為了增加說理的力度,開頭用排比引出論點,營造一種氣勢;中間用排比堆砌事例,以顯示內容的豐富;結尾又用排比結束全篇,以形成“豹尾”般的力量。這樣濫用排比,閱卷老師沒有理由不反感!排比手法,明擺著又增強議論文說理氣勢的作用,難道,因為閱卷老師反感就不再用了嗎?我看韓愈就很會用“排比”,我們不妨跟他學學。如《送孟東野序》中,文章不長,卻有多處排比。譬如開頭一處: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篇首,提出觀點“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然后列舉自然界的事例,草木和水,因為風的吹拂,才發出聲音的,恰當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接著,用一處排比,水躍水趨水沸,進一步描述出“不平則鳴”的狀態,闡釋了原因,突出強調,氣勢宏大。
有些學生運用排比手法,要么跟要闡釋的道理,毫無瓜葛,生拉硬塞;要么所用的排比的句子和詞組,其意義與上下語境不吻合。這樣牽強附會、急功近利的做法還是罷了吧。非但沒看出什么個性,反而是累贅,不能因為別人都用,就有從眾做法。
總之,個性化作文,正如汪庭國老師所說,以“我”手寫“我”心,就好。
W????~?H??
[if !supportEnd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i][endif] [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153頁,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年
[if !supportFootnotes][ii][endif] [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153頁,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年
[if !supportFootnotes][iii][endif] [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153頁,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年
[if !supportFootnotes][iv][endif] [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153頁,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