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王小波
1
兒時,最盼望的便是逢年過節。
過年前,家家戶戶熱氣騰騰地忙碌著:祭灶、掃塵、買新衣、蒸年糕、做白粿、殺雞宰鴨、備年貨、貼春聯。
除夕那天,孩兒們早早完成洗浴,穿上新衣,換上新鞋,拿著煙花炮竹一溜煙跑小伙伴家串門玩去了。父親忙著去宗祠祭祀,母親張羅著豐盛的年夜飯。在家鄉,年夜飯中最重要一道菜是白切雞。整只雞被簡單切割成五六塊,其中最嫩最大的整塊雞胸肉是家里長輩的專屬。一般由母親親自夾到爺爺碗里,奶奶分配到她愛的帶翅根的大雞翅,父親得到了另外一個雞翅。我和弟弟分別分到一把大雞腿,最后媽媽給自己夾了雞胗和雞爪。
飯后,父母親第一時間給爺爺奶奶包上壓歲錢紅包,寓意著爺爺奶奶健康長壽。爺爺奶奶也從懷里掏出準備好的壓歲錢塞給我和弟弟,并囑咐我們好好學習,出人頭地。
大年初一的早晨,母親必定早早把我們叫醒。因為俗語有云:“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初四睡飽飽”。燒好一壺水,母親給家人沏上一杯加了冰糖的茶。那茶水自然是極甜的,寓意著一年的日子都甜甜蜜蜜。
新年第一天的早餐不能見葷,往往是一碗澆了茶籽油的清湯長壽面。經歷前一晚大魚大肉洗禮的腸胃,得到了最好的撫慰。
那時的年,總是從臘月二十三直過到正月十五。
每年有很多節日,有傳統節,有時令節,繞不開的都是吃:元宵春餅、清明粿、立夏紅糟筍,端午粽子、七月半咸粿、中秋月餅、重陽九層糕、立冬糍粑、冬至湯圓、臘八甜粥……這些節日美食,母親基本一樣不落地精心準備。年和節,在這些儀式感中變得神圣和難忘。
作為80后,我們兒時在物質上鮮少有滿足感。然而,生活中的這些儀式感,卻組成了一個個回味無窮的幸福記憶。
如今,對很多人來說,年節僅僅是一個個假期而已。失去了儀式感,曾經的幸福期盼,再難體會。
2
母親很喜歡拍照,只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機會不多。
九十年代初,全村作為庫區移民遷居到了縣城。從此,每年母親都要張羅著拍攝一張全家福。
一般都是在春節期間選一天晴好的日子。一家人穿上新衣新鞋,步行上半小時,再花上8元錢買上4張門票,走過一段搖搖晃晃的鐵索橋,就進入了一年一游的沙洲公園里。游覽一圈后,母親挑選好了喜歡的風景和角度,父親喊來公園駐點的攝影師,擺好造型按下快門,一家人這一年的容貌就此定格成一張五寸照片。全家福拍完后,母親再讓我們姐弟倆單獨合影一張。
有一年,母親沒能省出錢給自己置辦一套過年新衣。拍照時,偶然邂逅的鄰居阿姨脫下枚紅色外套借給母親當“道具”。每次看到這張唯獨母親沒有新衣的全家福,就會想起那一年,想起母親對家人的付出和愛以及內心對美的渴望。
那時拍一張照片要5元,過塑再加1元,這對于一個月收入不足五百元的家庭來說,這筆拍照費用是不小的開支。但是,這張全家福和過年的新衣一樣,是我們家一年一度的“儀式”,否則這個年就缺失一般。這些老照片,現在每每翻看都是滿滿的幸福回憶。
隨時隨地可以自拍的今天,這些年一家人的合影反而少了,不得不說是另一種無法彌補的遺憾。
3
上周六晚上,女兒應邀參加幼兒園同學的生日派對。
出門前,我讓女兒自己挑選一條最喜歡的裙子,再幫她穿上白色打底襪,配上紅色小皮鞋,扎個小辮子,戴上美麗的發卡。我也拿起化妝盒,補了點粉底,涂了唇膏。
老公不解地看著忙碌的我們:“不就是去送個禮物,吃個蛋糕就回來嗎?”
好吧,粗糙的直男永遠無法理解小女生的心思。
一場派對前的精心準備,包含了對主人的重視,也是對自己的負責,至少拍合照的時候,你不是拉低整體“顏值”的那一個。
我更希望用這樣的儀式感,給4歲的女兒灌輸一種觀念:每一場應邀的活動,都要像灰姑娘參加王子的舞會一樣重視。美麗的裙子,高貴的水晶鞋,不僅是舞會的通行證,更是灰姑娘能夠大方接受王子邀舞的自信盔甲。
4
朋友筱筱找我抱怨她的直男老公太過無趣。
戀愛加結婚,兩個人在一起也六七年了,不管婚前還是婚后,各種曬恩愛的節日基本和她無緣。甚至雙方的生日和結婚紀念日,筱筱老公都覺得可有可無。
最讓筱筱遺憾又不甘,是她從未收到過老公送的鮮花。
在她明確表示對鮮花的喜愛后,老公卻理智地分析:“一百多元買一束鮮花,不到幾天就凋謝有什么意義?”
可是自帶小資情調的筱筱卻認為:“即使它們明天就凋謝了,可這一刻的美麗仍然可以愉悅我的生命啊!”
后來筱筱才知道,這一切源于老公的成長環境。
她老公從小到大就沒過生日的習慣,也沒見過父母在結婚紀念日有何不同,小時候過年母親也不會張羅給一家人買上一套過年新衣。即便現在物質豐盈,筱筱的婆婆還是舍不得花錢吃穿,住在城里卻堅持穿著農村過時款式的服裝鞋子。兒媳女兒給買的新衣服寧愿壓在箱底也不肯套在身上。
可見,沒有儀式感父母,往往養出無趣的孩子。即使物質條件再好,生活除了吃飽穿暖,再也開不出美麗的花兒。
5
抗戰逃難時期,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和很多大學者一樣,舉家逃到了大西南。
大后方比不得城市,物質條件十分匱乏,居住的房子還是作為建筑師的梁林夫婦自己動手搭蓋的。物質所限,他們的房子非常簡樸。
房子建好后,林徽因帶著兩個孩子去村頭弄了點泥巴,和孩子一起動手燒制了幾個陶罐擺在屋子里,又從野外采了幾枝野花插了進去。
多年后,女兒梁再冰回憶父母時特地說起這個細節。她說:“那個瞬間,真的是整個家都亮了。”
林徽因正是用這樣簡單又別致的儀式感,讓孩子不再被窘迫的生活困擾,而是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保持對美好生活的信念。以至于多年后,女兒還念念不忘。
再窮苦的生活,只要加入一點儀式感,就會五彩斑斕起來。
6
儀式感有個很官方的解釋,就是“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情”。
對萬事都持敷衍了事、平淡無趣態度的人,又怎能擁有一個趣意盎然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制造儀式感,正是為了體會生活中小小的不易被發掘的樂趣。
很多人喜歡附和叫囂著“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然而,如果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擁有對儀式感的堅守情懷,茍且的生活也能過得很詩意。因為儀式感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讓孩子帶著儀式感成長,將是你給他的可以享用一生的財富。
-END-
作者:林叨叨。完美主義射手女。曾是新媒體從業人員,現從事地產文案策劃,業余看書碼字。愿我的文字,帶給你一段溫暖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