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武術?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生存技能,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系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止戈為武,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我們修習武術,是讓我們從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滿安全感,精壯神足,具有安然自勝的實力。這是我族歷代沉淀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
太極拳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于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松、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復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于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廣開傳拳之門,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陳氏太極拳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另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武當道人張三豐開中國“內家拳”之先河,其后發展出“太極十三勢”,為太極拳的原型,后發展成為武當太極拳。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云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于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于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并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锏、雙锏、槍、大桿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系,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于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11。
紅拳
紅拳起源于周秦、揚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國民族武學重要一脈,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拳是陜西關中、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
紅拳以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藝并存、以撐補撐斬為其母、勾掛纏粘為其能、化身閃綻為其妙、鉆身貼靠、腿法凌厲、刁打巧擊為其法,享譽武林。
紅拳是內外兼修,體用兼備,神形合一,養生與技擊并重的一個拳種。它經過歷代傳人們的傳承,總結和整理,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技法全面的體系。
歷代習武者大都注重內外兼修,特別是對內功的修煉尤為重視。紅拳前輩傳人們在對我國傳統醫學、吐納導引術中的練氣、機理和功法。進行總結與拳技相結合,形成了一系列功力功法。習之以運氣為主,意識,呼吸與動作密切配合,以修內氣、蓄積內勁、增加功力,可使內氣充盈暢通經脈,周身四肢內勁增長,丹田內氣充足,平陰陽、養臟腑、氣貫周身、能迅速提高武技,達到肢體健康,養生延年益壽之功效。
2008年6月7日,紅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24。
八卦掌
八卦掌,又稱游身八卦掌、八卦連環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中國傳統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當中的著名拳種之一,流傳很廣。
八卦掌有五大流派,由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創于清末。據傳是董海川在江南游歷時得到道家修煉的啟示,結合武術加以整理而成。由于它運動時縱橫交錯,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位,與“周易”八卦圖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譜常以卦理解釋拳理,以八個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靈活性,要求練者在不斷走圈中,改變敵我之間的距離及方向,避正擊斜,伺機進攻;出手講究隨機應變,發揮掌比拳和勾靈活多變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蓋、劈、撞、搬、截、拿等。八卦掌的運動特點是:一走、二視、三坐、四翻。這些特點為發展身手的捷徑、靈活,特別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鍛煉條件。八卦掌以“行樁”、“蹚泥步”內功功法為入門基礎,以擰翻走轉為基本運動形式,以掌法的變化為主要技擊手段。內外兼修,強調身心合練,身捷步靈如龍游空,擰翻走轉掌法幻變無窮。出手成招,剛柔相濟,踢打摔拿溶為一體。擰裹鉆翻,避正打斜,圍圓打點,循循相生無有窮盡。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圓形,突破了以拳為主、步走直線的傳統拳法,為中國武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擺、扣為主,左右旋轉,綿綿不斷。八卦掌以走為上,要求意如飄旗,氣似云行,滾鉆爭裹,動靜圓撐,剛柔相濟,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個是行如游龍,見首不見尾;疾若飄風,見影不見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對手感到頭暈眼花。以此應敵,則避實擊虛,手打肩撞,皆可以意為之。
2008年6月7日,八卦掌經國務院批準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25。2019年11月12日,入選調整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八卦掌保護單位為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
形意拳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后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李洛能所創建的形意拳,基本內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體式為形意拳獨有的基本功和內功訓練方式,有“萬法源于三體式”之稱。五行拳結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別為劈拳(金)、鉆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征而創編的實戰技法,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
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12日,入選調整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形意拳保護單位為深州形意拳協會。
八極拳
八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拳法。該拳法的“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于漢《淮南子·墜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如今的“八極”一詞用于武術,取意為“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地”。
八極拳據傳由癩姓道士傳藝河北省滄州市孟村人吳鐘:吳鐘傳藝其女吳榮。孟村遂成為八極拳的發源地地。自吳榮之后,八極拳分兩支傳習:一是吳氏本家及其門生。近代傳衍不絕,造詣較深者有吳楠、吳愷、吳會清、吳秀峰、吳連枝。其近親馬鳳圖影響較大,傳人較廣。另一支是王四學藝于孟襯后,傳羅噇張克明,張傳其子張景星、黃四海等。張景星傳人較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李書文、馬英圖、韓化臣、張玉衡(張景星之子)等。自吳、李、馬之后,八極拳由滄州市孟村一隅之地,播及全國。清雍正年間,著名八極拳大師吳鐘(字弘升)只身三進南少林寺,機關暗器無一沾身,且一枝大槍南七北六十三省,打遍天下無敵手,被譽為“南京到北京,神槍數吳鐘”的美稱。
八極拳屬于短打拳法,其動作普遍追求剛猛、樸實無華且發力迅猛的風格。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八極拳發力于腳跟,行于腰際,貫手指尖,故暴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因此八極拳在中國傳統武術界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八極拳以頭足為乾坤,肩膝肘胯為四方,手臂前后兩相對,丹田抱元在中央為創門之意。以意領氣,以氣摧力,三盤六點內外合一,氣勢磅礴,八方發力通身是眼,渾身是手,動則變,變則化,化則靈,其妙無窮。八極拳非常注重攻防技術的練習。在用法上講究"挨、膀、擠、靠",見縫插針,有隙即鉆,不招不架,見招打招。
八極拳聞名于其剛猛暴烈的拳風,同時也聞名于其進身靠打的招式。絕招“鐵山靠”便是其中翹楚。八極弟子們習練“鐵山靠”時,常常會用自己的身體去靠墻、靠樹、靠樁,可想而知其威力之大。“鐵山靠”在進招之時的關鍵就是進身,以“打人如親吻”的距離接近對手,用肩部撞擊對方。其看似以肩部為發力點,實則結合了腰胯部的扭轉力,合全身之力向對方靠去,給人極大的傷害,將人摔倒。“開門出手,六力合一”,六大開之勁力,在八極拳的“鐵山靠”上面,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下盤功夫中,“搓踢”是八極拳重要的腿法之一。八極拳講究“行步如趟泥,腳不過膝”。而搓踢正是這種步法的體現,他要求踢擊時攻擊點落于對手的膝關節以下,尤其是足部。因此搓踢雖不如其他的腿法有殺傷力,但是卻意在用踢絆破壞對手的腳下重心,用不強的勁力巧妙的達到擊倒對方的效果。
此外,八極拳是非常講求實戰、打練結合的拳種之一,猛起硬落、硬開對方之門,連連進發是八極拳技擊中的最大特色。它具有很強的實戰價值,部隊、武警中操練的擒拿、背摔、格斗等,都吸收了八極拳的某些特點。
2008年6月7日,八極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28。
心意拳
心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是中國武文化和東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華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據傳心意拳為宋代名將民族英雄岳飛所創,明未清初,山西姬際可,訪名師于陜西終南山,遇異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譜》朝夕研練,盡得其妙,中年時期,因參加抗清復明,隱居少林寺 10 年,傳藝于河南馬學禮,安徽曹繼武。姬際可開宗創派以來,歷經數百年、十余代人傳承,已形成了龐大的體系。
心意拳是由內催外以根帶梢之內功拳,拳法以“內向”為特征,外形變化來自于內在動力牽動,故在內勁上既講究內容又講究藝術,因而有無“法”不含勁,無勁不見“法”之說。形變是勁變的表現,勁變是形變的母源,演練心意拳實質上是修煉內勁也。難怪老拳師如是說“一日可練三式,三年難悟一勁”。心意拳統稱勁變為“輻射”和“通達”,輻射系指勁力的走向,通達系指勁力的應用,故有“勁向六說”和“勁用三法”之說。勁向六說是上押、下押、左旋、右轉、前擰、后拽。六說之中各具諸勁,都是以勁向而言,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有。
心意拳的打法很兇狠,其源自于它開創與抗金的戰場上,而后歷經戰火風煙的洗禮,終成一門歷經數百年而不變的原傳殺手掌法。心意六合拳內動無形,用必七體,它能用頭、肩、肘、手、胯、膝、足等部位擊打敵方,非常實用,并因此受到國內外武術家的重視和廣大武術愛好者的喜愛。
2008年6月7日,心意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29。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晉中市心意(形意)拳協會、祁縣戴氏心意拳協會獲得心意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五祖拳
五祖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 一。據說此拳是由蔡玉鳴(福建泉州人,1853-1910)綜合了白鶴拳、猴拳、羅漢拳、達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故稱五祖拳。
五祖拳的拳法特點也綜合了七種拳法的特性。猴手、鶴腳、玄女搖身駿胛、達尊羅漢步、太祖身以及和陽師的北派技法、道臺夫人的下盤腿功,容入了七種優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為當時閩南最優秀杰出的拳種,蔡玉鳴因此成為一代宗師。
五祖拳多短打,門戶緊,拳勢烈。在練法上 要求頭上頂,兩肩墜,心胸守,丹田聚。對樁功要求很嚴,腿法中平,步形較高。
五祖拳屬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術,威猛激烈,以柔濟剛,包涵內家拳的很多技擊法和內功修煉法。該拳套路多達兩百余套,空拳、長短兵自成系統,小套僅有十數 步,大套多達一百多技手。無論大小套,五行蘊中,左右相維,攻守相續,內外兼修,步穩身正,出拳時,欲發先收,常用搖身抖膀的方法,加快拳速,增加拳勢。亦有發聲,以聲助力。
該拳腳馬夾束穩固,前輕后重,進如脫兔,退如蹲虎;技手簡約嚴謹,一陰一陽,攻守分明,沉肩拾肘,身法自然。下盤堅牢,落地生根,腳法纏絆細膩,起踢直起 直落,低而沉重。行氣發力,丹田為灶,起于腰胯,節節相催,內氣和技法都講究吞吐沉浮。器械以棍術最為著名。
2008年6月7日,五祖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31。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泉州市武術協會獲得五祖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螳螂拳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產生于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于七)所創。相傳,王朗祖師察螳螂捕蟬之動靜,取其神態,賦其陰陽,剛柔虛實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進退之法,演古傳十八家手法于一體而創螳螂拳法。十九世紀中期,棲霞的螳螂拳進入興盛期,出現了米卓福、米華彩、米華國、孫英、孫忠民、楊學海、楊學珍、楊學武、楊振寶、楊德常、鄒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棲霞筐里人戰德所創的小架螳螂拳,傳人有張洪錫、衣壽春、單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于棲霞,并從棲霞傳入臺灣及世界各地,衛笑堂、衛延義兄弟是重要傳承人。
螳螂拳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類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摟、采、掛、刁、纏、劈、按,崩、扎、滑、截等。主要步型有虛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頂頭、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靈活,臀以下要穩固,即所謂"枝搖根固"、"只動腰、不走胯"。勁法講究柔纏、剛發,脆快抖彈。一般都是纏圈與抖發結合為用。發勁多通過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運動特點取螳螂擋車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勢連環。講究隨其勢打,尋其隙打,見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為守,實劈硬砸。拳法有砸、彈、劈、挑、蹦、勾等。套路結構嚴謹,銜接巧妙。發勁剛而不僵,柔而不軟,短中寓長,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別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螳螂拳氣勢要求緊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變三招,長短兼用,氣勢逼人,變化莫測。發力時,快速突然,松緊結合,富于彈性,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有螳螂棍、刀、雙鉤等。
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33。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萊陽市文化館、棲霞市文化館、青島市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青島鴛鴦螳螂拳俱樂部獲得螳螂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相傳為廣東省新會京梅鄉人陳享(1806年-1875年)所傳。他綜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之長而形成一支新派,故名。蔡李佛拳不僅在廣東地區,而且在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一帶也較盛行。
蔡李佛拳套路繁多,內容豐富,手法著重攻防配合,步法靈活而穩健,發勁剛中帶柔,講究發聲與動作的配合,要求發聲以助威,發聲以助勢。動作舒展大方,拳路氣勢磅礴。
蔡李佛拳手法以拳、掌、橋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馬、虛、拐、撒、扭步和踢腿、橫踩、后釘、單飛腳和箭腿等。其特點是快速靈活,柔中帶剛,左右開弓,步法多變,具有勇猛、機智的風格。此拳共有四十九個套路,分初、中、高級。初級有四平橋、小梅花、截虎拳等;中級的有平拳、八卦心等;高級的有虎形、鶴形、醉七仙、佛拳等。
2008年6月7日,蔡李佛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36。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新會蔡李佛始祖拳會獲得“蔡李佛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詠春拳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于盡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關于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而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葉問,葉問幼時天資聰穎,然體弱多病,當年佛山詠春拳宗師梁贊的弟子陳華順租用葉問家宗祠設館授徒,葉問便有幸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術。而陳華順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過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陳華順中風病逝后,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15。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于圣士提反學校,在此期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璧,并隨梁璧修練詠春拳術。1949年,57歲的葉問離開佛山赴香港定居。此后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在港九飯店職工總工會、九龍汝州街、李鄭屋村、通菜街等地設館授徒。葉問在社會上和武術界很有威望,跟其習武者遍及社會各階層,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1971年,葉問弟子成立了“詠春體育會”,集教授、研究、交流詠春拳術為一體,并以此為中心,將詠春傳播至世界。葉氏門下高徒輩出,特別是憑著非凡的中國功夫揚威世界的李小龍。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墻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實戰性強的拳術,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并濟,氣力消耗量少。詠春拳用“寸勁”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等。其長處在于埋身搏擊。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報的“詠春拳”項目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項目編號:Ⅵ-77。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建傳統詠春拳(海峽)文化發展中心獲得詠春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