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腦,登陸Facebook, 登陸不上去。提示身份在審核當中,我只有無奈退出,有點悵然若失。
兩個星期前,我在Facebook去到一些國外企業的主頁發布產品信息,發的不多,被提醒過一次說不能向陌生人發送信息,我沒有怎么在意,繼續發,結果我用了兩年多的Facebook帳戶被凍結了。剛被凍結的時候我并沒有很在意,我覺得應該可以被解凍的。可是2個星期過去了,毫無解凍的跡象,我開始著急了,開始在乎,開始有點后悔當初沒有重視它的提示。
兩年多來,我用Facebook用的不多,偶爾登陸下在上面打打醬油,它對我來說沒有很明顯的存在,這也是我剛開始被凍結使用時并不著急的原因。上周我也是心血來潮,用Facebook做個產品推廣試試,試試結果真的就這么止步于試試,被凍結之后,我百度試了一些找回方法,現在看來找回它的可能性變的微乎其微。我有的選擇只剩下重新申請一個新的Facebook帳戶。
當我意識到我真的就這么失去它的時候我有些惋惜,我才覺得它于我其實有很明顯的存在的。
我平常用的很少,上面會聊天的人都不到5個,偶爾聊的也就一個,可是當它走遠,我很想要找回它,為什么?
第一:時間沉沒成本,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不長,可是它也有兩年的時間,它多少有一些我珍視的足跡在。
第二:對比效應。我擁有它和失去它的對比之間情感微妙變化,讓我知道我可能永遠找不回它了。有了對比,有了傷害。
第三:一些潛在客戶聯系方式在上面,雖然我有可能永遠不會去聯系。但是我永遠不去主動聯系,跟我永遠聯系不到是有區別的。一個是我掌握主動,一個是我被迫被被動。誰都喜歡主動權在自己手里,盡管你可能永遠不會去使用這個主動權。
中國有句比較簡單粗暴的諺語:占著茅坑不拉屎。話是粗魯了一點,但是卻揭示了普遍存在。
嘮叨完這么一大堆,讓我們回到我們的標題:我不喜歡你了,為什么不和你分手?
第一:時間沉沒成本也可以說是存量情感綁架。我和你在一起,我付出了時間精力感情金錢,盡管不喜歡了,可是我為我付出的感到不舍,這個時候不舍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付出,而不是曾經喜歡著的那個人。
這只是舉個例子。這個現象普遍存在很多生活的事情當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侯做一件事,越做越感覺不對,可是我們卻不愿及時止損。舉個比較經典的例子來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