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讀《靜悄悄的革命》,其中,最讓我震撼的詞語是“主體性神話”。通過今天的閱讀,我了解到了什么是“主體性”神話、它存在的溫床以及應該如何改善這一怪象的方法。
什么是主體性神話呢?首先,我們應該了解教學的四個要素我:“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按照教育的客觀規律,這四方面應該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但是“主體性”神話教學卻特別重視學生的“需要、愿望、態度”,在教學當中,各種意識指向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上。“主體性”? 神話,在日本的一些學校特別的嚴重,任何課題都是學生自己解決,自己決定,自我實現,以至于將學生的“主體性”絕對化的傾向。佐藤學先生,稱這一現象是懸在半空中的主體。“培育學生成為自立的、自律的學習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標。”這是沒有異議。但是“主體性”神話,卻把四個要素割裂開來,讓教育成為僅僅針對學生的自身性格取向來進行的活動,成為把學習理想化為只有學生內部的主體性來實現的神話。但是,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與教室中的其他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系中加以認識。學習只有這四個要素相互關系,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學生的需要、愿望、態度,是在各種互動活動中被激發,然后形成的。
主體性神話的課堂,表面看來非常活躍,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經驗建構、能力相對是比較低下的,都是需要在互動中提升的的,那么是怎樣形成了這一種“主體性”神話?主體性神話存在的溫床是什么?
首先,課堂上表現出虛假的主體性。不同的教室,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應該編織著不同的生命敘事。但是,虛假主體性的教室里面幾乎有著一模一樣的形式:學生在游戲活動當中,常常是“贊成、反對或是提出質疑”。你這種方式推進教學,實際上是把教室里的相互對話與日常的相互對話隔裂開來,使其了人為的游戲。佐藤學先生說“贊成、反對或是提出質疑”是強迫使用一些手勢來完成,這樣就割裂了學生的思考、情感等更最為重要的東西。在教室里,老師對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是“聲音再大一點”、“說的更清楚一點”。教師是比較明確答案的,因此,很多時候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那我學生也是對答案比較確定的,這就大錯特錯了。如果真的是這樣,還需要老師嗎?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的確忽視了學生內心的真實情感,總是要求學生清晰大聲的表達觀點,這是不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聲音洪亮,活潑熱鬧的一個個教學活動讓教師迷惑了雙眼,只看到現象,沒有看到本質。
在小學,鬧哄哄、發言過剩的課堂,到了初中高年級和高中階段,課堂開始變得靜悄悄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就是因為小學時的“主體性”是一種假象,學生的知識、經驗改造、能力提升都是欠層次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佐藤學先生很直接的指出,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的意識深處,有著與學習的活動和內容無關的、想輕松方便的控制教室、維持秩序的欲望,換言之,就是老師想更舒適、更輕松地掌控課堂。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改善這種主體性神話呢?
首先,我們要建設我們的潤澤的教室,什么是潤澤的教室呢?潤澤的教室,教室和學生都不受主體性神話的束縛,大家安心的、輕松自如的構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勾住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系,即使沒有回答問題,也能夠受到大家自覺的尊重,得到承認。潤澤的教室,給人的感覺是,教室里的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奏都是那么的柔和。
其次,作為“被動的能動性”的主體性要在教室里面體現出來。學習是一種對自身和環境的不斷探索和發現,乃至于適應的改變,既要有出于學生內在的能動性,又要體現人對自身和環境的認識改變。也就是說學生是在與其他因素對話中,自主、自律地進行探究學習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單向的,是有互動的。在這一節,佐藤學先生提到了“傾聽遠比發炎更加重要”。對這觀點,盡管以前也認識到了,但是,今晚通過文本的閱讀,加深了理解,也堅定了這一觀點的意義。回首以往的課堂,我們教師很希望問題一提出,學生就能回答出來,其實對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發言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培養他們的傾聽能力,因為只有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后,課堂的言語表達,才會變得豐富起來。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凡是問題即出就有答案,要么問題不是“問題”(沒有分量和質量的問題),要么是發言者缺乏深思熟慮。當然個別時候也有可能這個問題恰好與發言者的認知產生了共鳴。
不理解的問題如下:
1.在第11頁,作者說杜威是 “生活教育的批判者”,但是在《民主主義與教育》學習中,杜威的觀點明明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改造。”與本文存在矛盾點。
2.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手勢教學,不太理解。
3.在第18頁,作者提出“從座位上站起來發言的情景,在歐美術等國早已基本上消失了,但是在日本卻還是大多數教室里常見的現象之一”,在中國也是會出現站起來發言的現象,這樣做哪里不對?
4.在第20頁,不太理解“作為被動的能動性的主體性”的說法。
今天晚上學習第9到21頁,打卡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