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法國《電影手冊》評選出了2016年度十佳電影,對于一般影迷來說這份榜單是有很深的距離感的。法國人依然傲嬌,選擇的大多數依然是風格獨特逼格滿滿的文藝類電影,對于普通影迷而言缺少2015年度《瘋狂的麥克斯》這類具有超強話題度、觀賞度、藝術性俱佳的大眾化電影。而我,一直都是對各種排名榜單排斥的……
在這份榜單里《霓虹惡魔》是爭議比較大的一部電影,贊美者有之鄙視者有之,電影圈不是奧運會,誰優誰劣每人心中自有定數。
上面這段話說的很有道理,《霓虹惡魔》在技術上形式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未必被所有人都能夠接受,但如果不能夠明白導演在攝影、配樂、場景、道具上所表達的用心就很難在細節上對電影本身有更全面的理解。而這些問題的基礎是需要有一個A級劇本的存在。在《霓虹惡魔》觀影層面的反饋中,劇本本身是最令人詬病的一個地方。
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忽然想到了《狼狽》與《黑天鵝》兩部電影。在日本攝影師兼導演蜷川實花拍攝的《狼狽》中,她用五彩斑斕絢麗的攝影鏡頭講述了一個時尚圈美麗與毀滅的故事,在某一層次上與《霓虹惡魔》如出一轍。澤尻英龍華美麗的軀殼與艾麗·范寧同樣承受了本不該承受的痛苦。而在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名作《黑天鵝》中,娜塔莉·波特曼在舞蹈中的追求也是異樣的波折與驚悚,不過不同于《霓虹惡魔》里除了美貌一無是處的艾麗·范寧,《黑天鵝》中的波特曼是在藝術的追求中經歷了生命的考驗。
《霓虹惡魔》不是大眾口味的電影,這部電影所表現的藝術“美感”就如“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字句所蘊含的道理一樣,愛之深厭之切全部依據于自我的理解。對于我來說,能夠引起共鳴的也許只有“美死”二字形容。
一個鄉下未成年的人畜無害的甜美妹子,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來到洛杉磯,最后自己的身體和夢想都斷送在這繁華的城市里……
在此之前我并沒有看過導演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的作品,聽說他本身是色盲,只是想不到在《霓虹惡魔》這部主打影像寓言性質的電影里能夠將畫面感在技術上呈現的如此獨特別具一格。MV式多個場景的慢鏡,各種霓虹燈管組成的幾何形構圖無不在影像上打下他標桿式的烙印。
電影中所出現的暴力情色尺度也實屬驚人。一朵純潔的小花被欲望之火所吞噬,將精神層面的“人吃人”社會的競爭通過視覺弱層次的表現出來。吉娜·馬隆所飾演的化妝師求愛不成猥褻尸體更是令觀眾驚爆眼球!這些大尺度的表現社會層面與感情問題的表象無不透露著尼古拉斯在這個簡單故事中對此類現象的殘酷一擊。
其實現實世界里同樣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沒有停歇。從鄉下走入城市的美麗女孩,對成功的渴望對未來的遐想對現況的困窘對社會的迷茫誰不曾遇見或者經歷過呢?現實的殘酷一點點侵蝕人的內心。離開了家庭的呵護來到欲望的海洋,被潮水卷裹著不由自主的前行,競爭者的明槍暗箭雙性者的情欲糾纏像一團亂麻扔在了頭上。
房間里突然出現的美洲豹好似在餐廳里冷眼漠然的艾麗·范寧。加州小小的旅館房間里本不該出現出現的龐然大物好似女孩日漸被世俗侵蝕的心,酒香倩影的應酬之地也不該是十六歲的女孩出現的地方。一切都似夢幻,仿佛噩夢里救世主尼奧插在自己嘴里的利刃,無法逃脫動彈不得。214房間里女孩的慘叫化作墻壁的剪影,沒有天涯淪落的相助只有自我逃離的誤入歧途。
如果可以猜測《電影手冊》的慧眼成因,我想首要嘉獎就是尼古拉斯對視聽語言的獨特表現力,這一點其實與去年的《瘋狂的麥克斯》并無二致。《瘋狂的麥克斯》也是以影史罕見的狂拽酷帥炸裂視效去表達一個淺顯易懂的主題思想,相比之下《霓虹惡魔》在同類型完成度上不過是稍顯另類版的《瘋狂的麥克斯》。
《霓虹惡魔》中擔任女主角的是好萊塢最富盛名的童星姐妹花中的妹妹艾麗·范寧。今年正是十八歲。雖然范寧姐妹也是美女標桿,不過就電影中所呈現的二八少女令眾人無比驚艷瘋狂來講尚不足以令人信服。不過人體之美與藝術之美一樣,從來都不會有一個眾人認可的標準線。百年銀幕上以“美”而著稱的得到絕大多數觀眾認可的也是寥寥無幾。
對于這部以視聽著稱毀譽參半的電影來說劇透也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雖然我好似劇透了一些。喜歡聆聽電子樂對攝影構圖有所偏好的影迷朋友們來說這是一部可以滿足要求的電影,不過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