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老師推薦學習的是豐子愷《過年》臘月二十三送灶君菩薩的片斷。說實話,對初學寫作的人,更喜歡那些清風奇骨、篇章結構謀劃引人入勝、詞藻華麗的文章。所以,從某種角度看,豐子愷的《過年》太過樸實清淡,儼然不是已被 “大魚大肉”灌的“腸滿腦肥”人的“菜”!
? ? 但內心又充滿好奇,畢竟豐子愷的名銜太多,名氣又實在太大,這篇文章又如此流傳勝廣,于是找來整篇文章,仔細研讀,似乎隱隱發現它獨特的美。
? ? 一、《過年》文章的寫作特點
? ? ?1、文章布局非常簡潔,采取最簡單的時間順序敘事方法。從過年氣氛開始濃重的陰歷十二月十五一直寫到正月十五元宵佳節。
? ? ?2、有的放矢,突出重點。作者并不是根據時間順序簡單的陳述每一天如何過年,而是濃墨重彩的描寫了臘月二十三送灶君菩薩和二十七夜過年這兩個日子。
? ? 3、語言樸實、真情實感。從《過年》中我們看不出它使用了什么技巧,但里面的真摯深厚的思想感情卻遠遠勝過語言浮華而內容乏味的文章。 就像巴金說過:寫作最大的技巧就是無技巧。這是人生練達的境界,比詞句華麗的文字更具魅力。豐子愷顯然已達到這個境界,他的文正如他膾炙人口的畫,雖是寥寥幾筆,但也能勾畫出一個意境。
? ? ?他溫柔悲憫的心發散到他的平易的文字之中,總是有著打動心靈的力量。如我最喜歡的《人生如四季》:
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
? ?二、《過年》,熱鬧后的憂傷
? ? 1、《過年》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家庭關系。家庭中的母親善良賢慧,會在大有講究的商店年酒席上將雞頭對著空位,因雞頭向著誰,誰要被免職;自家里的年夜供桌最為體面,母親總會妥善悉心的安排好繁鎖的過年準備,招待拜年的客人,一個傳統家庭婦女心靈手巧、賢慧能干的生動形象突現出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父親在中國傳統家庭的絕對地位,也在文章中體現,送灶君的儀式由父親穿著大禮服恭敬完成;因父親喜歡吃素,家里大年夜就燒好一大缸蘿卜絲油豆腐。
? ? 而小小年齡的豐子愷也體會到父親因科舉廢止,蝸居在窮鄉僻壤的蓬門敗屋中的自我消遣和落寞;體會到父親去世后,母親讓他穿著父親一樣的禮服去拜年,希望他將來也能中個舉人,重振家業的苦心。
? ? ?而如今,既使是在至親的一家人中。也會有兒女不像兒女,丈夫不像丈夫,父親不向父親,父母得不到兒女的孝敬,妻子得不到丈夫的關懷,體貼,孩子得不到父親的陪伴的現象。社會確實很進步,人卻變得越來越可憐,越來越孤獨,因為誰也不會在意誰,誰也不會管誰,誰也不用關懷誰,陪伴他的只有手機和網絡,才會出現賣掉兒女買一只寵物貓、父親為了阻止女兒買手機而被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惡語相向等驚世駭俗的丑聞,這是社會的病態,更是現代人的悲哀。
? ? 2、《過年》也體現出傳統的家族、鄰里和睦的關系。家族里的三家人共用廳屋,同時祭起年菩薩,屋子里燈火輝煌,氣象好不繁華!即使鄰里欠債,大年初一討債也是禁忌,體現出中國人特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初五以后,過年的事基本結束,但是拜年吃酒,酬謝往來,也很熱鬧,情感紐帶聯結很深。
? ? 傳統的年味十足,讓今天的年味相形見拙。年味的逐漸變薄、變質、消失,讓今天的我們充滿淡淡的遺撼、憂傷,儼然我們已遺失了老祖宗留下的最寶貴的傳統財產。人們情感最深處的年味已漸漸喪失,現代科技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善良變得稀有,純潔變成可恥,同情心變成愚蠢,人與人之間不會相互體諒,人與人之間關系愈加淡漠,既使是同一個家族有著血脈親情的親人,也存在相見不知此人是誰的尷尬;既使曾經的至親朋友,面對經濟利益時照樣錙銖必較,不懂留有余地的血淋淋相互傷害。
? ? 讀豐子愷的《過年》,看他充滿溫情的兒童漫畫,引人深思和慚愧,讓我們保持親情、友情最真實的“年味”,正如豐先生所說,善寬以懷,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業。這般,最佳。讓我們保持屬于中華民族傳統而獨特的年味,因為那是我們靈魂最深處的踏實和滿足,那是我們永恒的根。愿我們在過年的熱鬧后,再也沒有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