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公司的日常運行,通常貫穿著兩套規則,一套是硬性的例如組織架構公司規章等,一套是柔性的,比如激勵政策團隊建設等,但隨著工作的復雜性的增加,這兩套規則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甚至有時候是反作用。文章列舉了銀行中臺部門和增強感情反而降低合作度的例子,并給出了現實版的切實可行的建議,非常的有啟發性。
本文來源于Ted演講,講師是Yves Morieux
過去的幾年,我一直都在試圖解決兩個難題:為什么所有我合作過的超過五百家的公司里,盡管我們擁有先進的科技,比如計算機,信息技術,通訊和電信技術和互聯網等,但是生產效率還是如此不盡如人意。第二個難題是,為什么工作的熱忱這么低,人們在工作中感覺到痛苦甚至消極怠工,影響同事之間的協同,甚至有時違反公司的利益,而同時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激勵政策,比如慶典,新人見面會,和領導力發展培訓等。
剛開始,我以為這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正是因為人們參與度低,所以生產效率低,反過來也成立,正是因為效率低,所以感受到的壓力更大,人們參與度就更低。但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這兩個問題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而這個原因與公司管理的基礎結構有關。
公司的兩套管理方法
一個公司一般有兩套管理方法,硬性方法包括公司的組織架構,流程和系統管理,柔性方法包括感覺,情感,人際關系,品質和個性。當重組重建或者激活一個公司,或者重構公司文化的時候,我們都是依仗上面兩套方法。我們現在的做法是試圖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并優化,但真正的問題是,這兩套方法都已經過時了。
你過去所接觸的商業書籍要么注重其中一種方法,要么講述兩種方法的結合,這都是過時的做法,都已經適應不了現代商業社會的頻繁出現的各種新的復雜問題了。
硬性方法,基于制定策略,要求,結構,流程,系統,業績指標,記分卡,委員會,總部,樞紐,集群等等,還包括所有的矩陣模型,激勵,委員會,中臺部門和界面等,你會發現越來越復雜。我們需要控制質量,成本,可信度和速度。當每出現一個新的要求,根據硬性方法,我們就需要建立相應的流程系統來應對,硬性方法增加了組織的復雜性。
以汽車行業為例。生產部門是一個五維的矩陣,每一個維度下又有一個二十維的矩陣,比如噪音,油耗和抗摩擦。對于新出現的任一要求,你都有專門的工程師負責。但如果,又出現了新的要求呢?很多年前,就出現了一項新的需求,即保質期的延長,即汽車要易于修理,否則當你把車送到汽修廠修理燈時,你需要先把引擎移開才能接觸到燈,那樣汽車就不得不在修理廠呆上一周,而不是兩個小時就能解決的問題了,維修費用就會暴增。
那當時我們是怎么解決的呢?如果易修理是一項新的要求,我們就要建立相應的部門,即修理部并制定工作流程,設立記分卡,修理矩陣甚至修理動機等,這僅是二十五項考核指標的前幾項。這些指標會給員工帶來多少額外工資呢?最多20%,除以26項指標,工資增幅只有0.8%,基本上對工人沒有影響,所以工人也沒有動力,最后易修理部門建立的初衷就沒有達到。
面對當今日趨復雜的商業環境,唯一的解決辦法是互相合作,而不是各自為政。各個部門之間怎樣聯系和相互合作,它不是盒子的框架,而是類似于神經系統的適應性和智慧,你可以稱為合作,當人們合作的時候,耗費的能源更少,這是一個普遍規律。
易修理性也是一個合作性的問題,當你設計汽車的時候,需要把售后修理的問題考慮到。當我們不合作的時候,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設備系統和團隊。當流程供應鏈和生產部門沒有相互合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儲存更多的原料和資金,生產更多的庫存。誰來買單,既不是股東也不是消費者,最后還是員工買單。員工不得不為公司團隊的不合作行為買單,就會產生壓力,倦怠,被打敗和出事故。這就是工作熱忱不高的原因。
硬性和柔性方法是怎么培養合作的呢
硬性和柔性方法是怎么培養合作的呢?比如銀行,當前臺和后臺產生矛盾的時候,根據硬性方法,中臺部門就應運而生了,一年后就會發現,原來只是前臺和后臺的一個問題,演變成了前臺和中臺及中臺和后臺的兩個問題,而且,中臺部門還增加了企業開支。硬性方法不能激發合作,它只是在系統框架中又增加了一個框架而已。
那柔性方法呢?為了促使合作,我們需要讓他們互相喜歡,拉近距離,好感越多,人們越互相合作,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我家里買了兩臺電視,就是因為不想跟我妻子合作,不想讓她為難,因為我愛她。如果我不愛我的妻子,一臺電視就夠了,我可以看我喜歡的足球比賽,如果妻子不樂意的話,我說,你要么看書,要么出去。我們互相之間越喜歡,越不會選擇一起共事,因為利益沖突會使關系變得緊張,我們會尋找辦法免于一起工作。所以,柔性方法也是過時的。
使工作簡化的六種方法
為了應對復雜性,基于一些簡單的原則,我們創立了“智能簡化”方法。
方法一,了解他人的工作,真正的了解,不是工作描述中的那些,而是真正的工作內容。比如,作為一個設計師,當我把這條電線安裝到這個位置的時候,我知道如果想修理汽車燈的話就需要把引擎先移開。
方法二,你需要給集成者更多的權力,集成者不是中臺辦公室,而是部門經理。賦予他們更多的權力和利益,他們才有動力相互合作。如何驅動呢?消除公司中的層級制度,層級越多,人們離工作現場越遠,越需要各種考核指標和矩陣來考察工作現實。因為他們不懂現場,才會增加各種考核指標。公司越大,越需要更多的集成者,精簡公司規則,賦予經理們更多的自主權。而我們以前做的卻恰恰相反。公司越大,規則越多,就像大不列顛群書那樣浩瀚。
方法三,你需要放權更多,才能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和才能。人們手里的牌越多,才更愿意冒險合作,否則都會固步自封。這些法則來源于游戲理論和組織社會學。
方法四,讓人們更多的對未來負責。建立反饋機制,使人們接觸到自己行為的后果。當汽車行業發現設立易修理部門不管用時,他們對引擎設計師說,新產品上市的三年內,你會被調到售后部門,負責維修預算,如果預算嚴重超支的話,你要負責。這絕對比之前提到的0.8的變量有作用。
方法五,你需要讓人們感到,只有互相合作才能互惠,消除緩沖區,讓人們針鋒相對,才會合作,就好像移除“第二臺電視”,工作中我們有很多的“第二臺電視”,它們不創造任何價值,只是讓人們有缺陷的自給自足。
方法六,獎勵那些互相合作的,懲罰那些不合作的。樂高的CEO有個很好的說法,我并不會因為失敗而責備你,但如果你不會求助,或者不幫助他人,才應該責備。這改變了很多東西,瞬間,你會發現,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暴露自己的弱點了或者說出我的感受了,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失敗了別人不會責備我,但如果我沒有幫助別人或者沒有請求別人幫助,都會被責備。當你這么做的時候,會對公司的整個組織結構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你關注的重點再不是條條框框,而是互相合作,這對我們的財務法則和人力資源管理都有很大的啟示。
當你這么做的時候,你才能非常好的處理不斷出現的新的復雜性,而公司本身的復雜性卻不會增加。你會用更低的成本創造更多的價值。工作表現和滿意度會自動的改善,因為阻止兩者發展的根本原因被清除了。
公司管理者們,這是你們的戰爭。真正的戰爭不是面對競爭對手,那是非常荒唐和抽象的,你幾時與競爭者直面相對過,真正的戰爭是戰勝自己,戰勝我們的官僚作風和復雜性,只有你自己才能戰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