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事不順心時,都會不自覺的想起金庸和蕭鼎。
金庸從寫《浣花洗劍錄》開始,就筆耕不綴,接連寫出了《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等膾炙人口的武俠經典。當時金庸自籌資金辦起《民報》,自己一人擔負編輯,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盞臺燈,一支筆,外加一打稿紙,就撐起了香港報界的半壁江山。
無法想象當一個作家的寂寞。伴隨自己的是不斷挑亮的燈光和燈光下伏案的背影。
但世界就是這么公平,光環總是眷顧寂寞付出的人。在如此艱苦環境下,《民報》成了中國武俠界的全緣陣地,在《天龍八部》登報時洛陽紙貴。
每次看到父親床頭揉皺的87版《天龍八部》,我都不禁對金庸肅然起敬。這是一部怎樣偉大的作品?
87年,我的故鄉沒有像樣毛路;
沒有電;
沒有電視機;甚至沒有現在的我誕生。
87年,交往靠寫信,交換明信片;
87年,讀書是最大的奢侈。那時是怎樣的一種力量,沖破阻礙,讓只受過初中教育的父親得到這本堪稱金庸巔峰的力作。
那時的青年學生還沉浸在戴望舒,冰心的現代詩里吧!
之后閱讀潮流一度沉寂,直到《誅仙》的問世。
毫無征兆的,有個叫蕭鼎的才子寫了部有關仙俠的書,一時間各大書店都是《誅仙》的影子。包括學校里的老師。
當時2007年,我在一中讀大一,我們的老師一下課都在討論《誅仙》的內容。
直到2011年大一,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機,用它讀完了《誅仙》,我才知道他的耐人尋味之處。毫無夸張的說,《誅仙》在佛、儒、法的闡述于后現代小說里是超越歷史的,它的火熱并非沒有理由。
蕭鼎用《誅仙》奠定了他在網絡閱讀界的地位,為后現代武俠創作開辟了一條新路。之后的《花千骨》都及不上它的高度。
之后閱讀潮流又一度沉寂,直到莫言獲得諾獎,又一股閱讀潮流襲面而來,當然,這是后話。
夜深人靜伏案批改作業而被折騰得七竅生煙之時,想想還有更多執筆者們前赴后繼,不辭辛勞的前進,忍不住輕聲感嘆:我們這一代都缺乏耐心,需要向老一輩學習。
——哥客簫學
201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