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鄭鈞的音樂氣質(zhì)在2000年左右和現(xiàn)在判若兩人。
我更愿意談?wù)勊倪^去,那時他還是一個長發(fā)飄飄、面容冷峻的男人,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他騷氣而迷人的聲音。那年的鄭鈞也許并不愿意想象自己如今疲憊溫和的模樣吧。
? ? ? 人生總會從青澀走向成熟,想要改變世界的心終有一天會心甘情愿被世界所改變。
? ?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以佤族合唱首尾呼應(yīng),配著鄭鈞慵懶的音色,將聽者帶入一個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離別場景。
? ? ?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這句俗語,來自于馮夢龍的《醒世恒言》。團聚總是相對的,人們最終仍需分離。年少心性,不相信宿命,只是單純的,厭惡分離。
? ? ? 這首歌卻給予了分離一個特別的角度。
? ? ? 因為知道彼此終將分離,所以我們更加不要回憶過去;因為知道眼淚和歡樂終將逝去,所以我們何必哭泣。面對塵世宿命的帷幕徐徐落下,我們不如去盡情的釋放自己。
? ? ? 這些年經(jīng)常想起這首歌,于是就拿出來放一放,每次總有一些愈發(fā)豁達的感悟。也許時光流逝的意義就是讓我們能更加豁達的面對宿命。
? ? ? 正如TVB《寒山潛龍》臺詞所言:人生看似長,卻只有三日。昨日、今日、明日。昨日已過,為何煩;今日正在過,何苦煩;明日還未到,煩不著。
? ? ? 言語練達,如當頭棒喝。
? ? ? 不能否認,《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是鄭鈞一首悲傷不形于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