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有數千年,而在這幽幽漫長的歲月之中,自然也是踴躍出了無數能征善戰之將,然,若論其中最為杰出者,最為優秀者,雖是眾說紛紜,但后代之人也是樂此不彼,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嘛,可,這究竟誰才堪為第一呢?
論打殲滅戰,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可是號稱:“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而若論作戰神勇,楚霸王項羽更是被歷代史家看作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而再若論戰術水平最為卓越者,如南北朝時期的陳慶之,一曲“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便是隨之傳唱起來,數月之內,陳慶之率領七千白袍軍,連敗數十萬大軍,連克數十座城池,其之鋒芒,至今都讓人不由得為之神往。
再如麾下士卒之精銳,作戰之勇猛,則唯有史上最強的岳家軍了,正所謂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由此可見其之強大程度。
然而,以上還都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事實上就是歷代都有名將出,如漢武帝時期的帝國雙壁衛霍,華夏軍事史上騎兵作戰的巔峰存在;再如明代初年的常遇春,便是自號,率十萬眾即可橫行天下;還有晚晴時期的左宗棠,新疆一戰敗沙俄,名震天下等等,總之,這樣偉大的英雄人物,更是一直都存在,所以,才鑄就了如今這個歷經數千年而不倒的華夏文明。
但,就筆者個人認為,歷代雖然名將輩出,各種神勇的人物也是存在,然,基本上,那些人之中,所率領的軍隊,除卻國家本身的軍隊以外,如白起、衛青、霍去病等便是依靠著國家的綜合實力,另外也大多都是用的自身多年訓練而成的精銳部卒,如岳飛之岳家軍,陳慶之的白袍軍等,故其能成事,也多是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所致。
而筆者接下來要說的這人,卻與剛才這些人不太一樣,那么,有什么不一樣的呢?很簡單,此人有著史上唯一的“驅市人而戰之”的本領,那什么又是市人呢?所謂市人,就是那些剛剛放下農具拿起兵器的普通百姓們,便是市人。眾所周知,一支軍隊,最起碼的一支優秀軍隊,都是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來進行訓練的,否則,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很大的作戰效果的,譬如歷代的農民軍,為何總是以多擊少,卻還是敗多勝少,無他,就是因為一支軍隊,絕對是需要經過訓練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戰斗力的。但,偏偏歷史上就有這么一人,他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率領著那些基本上還不是軍人的百姓們,打贏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所以,此人也被后世稱之為兵仙,何意?他的用兵才能,如神仙一般難測,或許也唯有神仙般的能力才可媲美,所以,才號為兵仙。
而說到這里,相信大家也就都知道他是誰了,沒錯,他就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知道的,大將軍韓信。
是啊,華夏歷代數千年,以大將軍為號者,沒有一萬,也有三千了,然而,卻唯有韓信,一句大將軍,叫的如此貼切,如此震撼人心。
但,誰又知道呢?后人如此尊崇的大將軍,他的曾經,也居然會那般的落魄。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史記·淮陰侯列傳》
一般而言,記載大將軍韓信的歷史記載,無非是出自《史記》與《漢書》,但因為《漢書》較偏向于國家正統,所以其中關于大將軍韓信的記錄,尤其是最后的評價,居然是以叛賊論之,故筆者認為太過也,所以于本篇中只采用太史公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記錄。
可以說,大將軍韓信的幼年以及青年時期,是過的極其痛苦的。在那個時代,青年時期的韓信,因為家境貧寒,所以沒有機會進入官場,而又因為天生不善經商,所以也就更不可能通過從事商業活動而富裕了,故,那時的韓信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個,吃飯。是啊,別說是我們這些普通人了,就算是日后即將橫掃天下的大將軍韓信,他的曾經,居然也會為吃飽飯而發愁,但是,貧困的韓信又能如何呢?是真窮啊,所以,韓信便只能四處寄宿他人家里,于是,史書在這里便用了一句“人多厭之者”來說明了此時韓信的窘迫狀態。
餓啊,對于那個時代的韓信來說,或許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吃一頓飽飯了,但,很遺憾,那個時候的韓信唯一不能解決的,也始終都是吃飽飯的問題,即使是在當地亭長家混吃了數月,但因為亭長妻子的暗示羞辱,所以,我們傲嬌的大將軍韓信便一怒之下離開了。可是,離開了又能如何呢?事實上,這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韓信的肚子可是不管韓信的心情,沒吃的,就是餓啊。
信釣於城下,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后人以所謂“生死兩婦人”來形容影響韓信的兩個婦人,后一個自然都知道,是殺韓信的呂后,而前一個,便是在韓信即將餓死的時候,給韓信飯吃的一位老婦人。是的,大家不會想到,后來如此顯赫的大將軍,曾經居然差一點餓死,可怕嗎?當然可怕,這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甭管你是什么人,你就是這天下第一英才,你也得吃飯,否則,你也會餓死,所以,也就難怪韓信在吃飽飯后的第一反應,就是立下重誓,以后必重重報答老婦人。再看看以前韓信雖然也多在其他人家里混吃,也沒說過這樣的話,由此也能看到韓信這次是真的餓急了。但,老婦人卻告訴韓信,堂堂大丈夫居然都不能讓自己吃飽飯,也是夠可憐的,她之所以給韓信吃的,也純粹是可憐韓信,哪又會圖什么厚報呢?沒錯,此時的老婦人眼里,韓信已經基本上和廢物差不多了,唉,這也真沒辦法,何況如果真沒有老婦人,或許韓信,這世上也就真不會有韓信了。
沒錯,看看此時的韓信,所遇到的情況,即使是現在之人,恐怕再淪落,也很難淪落到這份田地吧,但,后人又有幾個有韓信的不服輸的氣魄呢?而韓信呢,他的悲慘境地就結束了嗎?當然沒有結束。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史記·淮陰侯列傳》
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還真不是一句空話,尤其對于韓信來說。整天餓著,沒有吃的也就罷了,居然還被當地流氓地痞如此欺辱,胯下之辱啊,即使是當今都是極其讓人氣憤的羞辱啊,那韓信當時又是如何表現呢?史書中雖然沒有記錄韓信的表情,但卻清楚的記錄了韓信欣然從之,也就是說,此時的韓信,并沒有與之爭斗,反而是接受了這樣的侮辱。試問,當今之人,又有幾個可以受的呢?
而關于此時韓信的表現,筆者個人認為,也就只有這么一段話可以切實的形容韓信當時的內心了: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留侯論》
那些常人眼里所謂的不能忍受的侮辱和屈辱,對于韓信來說,不過是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事務罷了,如此,既然是沒有意義,那又何必在乎呢?故《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中也曾有云: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沒錯,這就是韓信,這就是那個后來的大將軍信。而在歷經了常人無法忍受的屈辱之后,韓信,也終于一步步靠著自己的努力,為自己在那個亂世中爭得了一份生存的資格。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故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此,更不要說這位堪稱千里馬中王者的韓信了,自然也是歷經坎坷,跟隨項梁期間,只是一名侍衛,幾乎是沒人知曉;而后又跟隨項羽,雖然升任郎中,也為項羽獻策了很多,但無奈,一一為項羽所拒絕。而到了漢王劉邦入蜀之時,韓信又是舍棄當時天下最強大的項羽而去投靠了劉邦,但無奈,不光差一點被殺了,而且就在其大難逃生后升任了治粟都尉,也依然不被劉邦所看好。
總之,即使是在解決了溫飽之后的韓信,也依然是處處不得意。那么,此時應該就會有人有疑問了,難道韓信是真的無能嗎?的確,人常言,是金子在哪都會發亮的,可韓信如果真是一塊金子,怎么發亮就這么難呢?是啊,其實筆者也比較納悶,按說善治兵者,應該是能干好治粟都尉一職的,但從史書中的記錄看來,劉邦并沒有覺得韓信做的比其他人要好多少,如此,別說是劉邦了,就算是我們后輩之人看來,這樣的人,真的就有能力嗎?真的可以重用嗎?
筆者在這里打個比方,一個年輕人,從小家貧,很長時間里都是為了吃飽飯而奔波,長成之后雖然也從過軍,但也一直都是普普通通,即使是被人夸贊后升任了軍官,也依然是很平常,那么,這樣的人,真的有成為將才的可能嗎?
是啊,筆者也一直在想,如果筆者當時的劉邦,真的就會用韓信嗎?平心而論,筆者不會,實在是不敢將大軍置于如此不知底細且表現平常之人啊,但,劉邦卻敢用,或許,這就是劉邦為什么是高祖的原因了。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史記·淮陰侯列傳》
沒有人知道,韓信當時和蕭何到底交談了什么,才能讓那位同樣才絕天下的一代名相蕭何如此尊重韓信,甚至在得知韓信要離開劉邦之時,居然舍下一切事就追去了,如此,這也正是歷史上流傳的那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知名典故了。
而于劉邦來說,別人離開,那都是無所謂的,而唯有蕭何,是最為劉邦所珍重的,所以,當得知蕭何居然一聲不吭就跑了,劉邦也才真的慌了,然在得知蕭何是去追韓信之時,劉邦卻依然是表示,韓信此人或許有才,但是,以他平時的觀察,卻不見得能堪大用。那么,蕭何是如何勸服劉邦呢?如蕭何所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好一個“至如信者,國士無雙”,應該說,蕭何的這話,就差罵劉邦了,你要是再不用韓信,你就真是白癡了。但,筆者還是很糾結,為何蕭何就是那么篤定韓信有如此大才呢?這究竟是為什么啊?
別說劉邦困惑了,直到今天,如果不知道之后的事,誰又敢如此篤定呢?而劉邦是什么反應呢?劉邦也實在是拿蕭何沒有辦法,便對蕭何說,那這樣,看在你的份上,我就封他做將軍。但蕭何卻不依,不行,必須大將軍。
筆者有理由相信劉邦當時內心絕對是要崩潰的,好,大將軍就大將軍吧,我現在就招他進來封賜。然而,蕭何卻還是不依,不行,必須擇良日,設拜將臺,還要當著三軍的面前親自封賜韓信為大將軍。
好吧,最后的最后,我們都知道了,于三軍面前,漢王劉邦當著所有將軍面,親自封賜韓信,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韓信為漢軍大將軍。
當此之時,正所謂: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誰能真的想到,劉邦居然就真的用了韓信,而韓信呢?這位從未單獨率領過軍隊的普通基層軍官,居然就這么一躍成為了漢軍大將軍。不得不說,這就像一場豪賭,劉邦賭了,因為蕭何,劉邦賭了,那么,結果如何呢?
結果當然是劉邦賭贏了,事實上證明,韓信不僅有能力,不僅有大將之才,而且是真正的天生的統帥。
收歸三秦之戰,劉邦統軍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一舉滅三秦之王,而后,漢二年,劉邦自率大軍一路直撲彭城,卻不料被項羽打的大敗,當此之時,正是韓信率軍穩住了局面,并接連擊敗楚軍,迫使楚軍不能西向。漢二年六月,面對天下諸侯反漢親楚的局面,韓信自提大軍征伐天下,先戰西魏王,一戰而下,俘虜魏王豹,定魏為河東郡;九月,韓信擊破代國軍隊,俘虜代國國相夏說。
而后,韓信遂領軍南下攻趙,卻不料被漢王劉邦將其軍中能戰之精銳盡數招走以駐守滎陽,無奈,韓信只得臨時招納了數萬市人,也就是那些基本上還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普通百姓。沒錯,就是這樣的實力,韓信卻領軍直撲當時擁有二十萬強軍的趙國。然而,卻沒有人會想到,二十萬趙軍啊,卻也擋不住韓信的兵鋒,陘口一戰,韓信率數萬士卒背水一戰,大破趙軍,俘虜趙王歇,斬成安君陳馀,至此,趙地遂定。
短短不到一年時間,韓信以一孤軍迎戰天下,滅六王,敗數十萬大軍,真可謂是志吞六合,氣蓋萬夫。但,韓信的大勝,卻不意味著漢軍的全面勝利,盡管韓信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然而劉邦終究對于韓信實在是不放心,于是,便在漢三年六月突然抵達韓信軍營,強行奪過了韓信當時麾下的所有軍隊,并令韓信單獨率領其他還未集結的部隊繼續向東進攻。沒錯,這樣看來劉邦確實有點太過分了,然而,于韓信來說,只要有兵,只要有統帥權,只要大將軍戰,便一定能勝。
漢四年,韓信率軍直抵齊國邊境,盡管當時齊國已經準備投降了,但韓信卻以為接到止兵的命令,直下臨淄,然,韓信的先行進攻,卻迫使齊王與楚國大將龍且合在一起,二者共舉兵二十萬試圖抵抗韓信,然而,卻被韓信用水攻,盡滅二十萬齊楚聯軍,而此戰之中韓信最狠的,莫過于此處記錄了:“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可以說,就是這一戰,韓信算是真正將楚軍主力給一戰打沒了。于是,至此,齊地也算平定。
無疑,此時的韓信在收降了大批齊楚軍隊之后,其麾下的士卒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漢王劉邦與霸王項羽麾下的軍隊數量,而再加上韓信本身的卓越的軍事才華,故而,可以說,此時的韓信已經是當時天下第一強了。
于是,雖然在明面上韓信還是劉邦的麾下,但是,由于劉邦一次次的奪走韓信精銳,導致此次韓信進攻齊國的軍隊幾乎都是其自身一手帶領出的軍隊,故,此時的韓信,卻在事實上已經是獨立的了。
所以,楚漢兩方,尤其是霸王項羽,更是不段派人和韓信接觸,哪怕韓信坐山觀虎斗也行,可見此時的霸王也是真正的害怕了。而劉邦呢?面對韓信的索取代理齊王的信件,盡管無比生氣,也只得以一句“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而封賜韓信為齊王,以穩定韓信。
說到這里,也要說一句,韓信為何是真正的國士無雙,其卓越的軍事才華固然是一方面,但是其能在掌握巨大實力后依然可以平靜處事,并感懷曾經劉邦拜將之恩而毅然站在漢軍這一邊,也說明了韓信此人性格的純真與剛烈。
如韓信所言:“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沒錯,盡管天下人都可以罵韓信傻,但是韓信卻也依然如同曾經一般,從來都不在乎世俗言論,只追從自己內心的理所當然,只做自己該做的事,無疑,這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公元前202年1月,也就是漢五年,大將軍韓信總領各諸侯總計七十萬大軍以十面埋伏之勢,將十萬楚軍牢牢的圍在了垓下,很快,韓信下達總攻命令,楚軍一敗再敗,楚霸王項羽于垓下自刎而死,楚,滅。
以上,便是大將軍韓信人生中最為輝煌的四年,誰又能想到,四年前還是一個普通軍官的韓信,居然會在四年后以大將軍齊王的身份名震天下。
只是可惜了,之后的故事,便就只能用那句話來形容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漢十年,已經被漢庭貶為淮陰侯的韓信,于當年被呂后招入宮廷以謀反罪殺之。
然,大將軍韓信的故事,卻依舊被歷代傳揚,盡管在《漢書》中被班固以叛臣論之,但在《史記》中,卻依舊被太史公單獨列一傳而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