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孝順自己的父母?孝順四位老人有很多方式。
最簡單的方式是給老人一個好臉色。不要給老人花一點錢就天天哭喪個臉。要非常愉悅的,不要給父母色難。
在外面,夫妻之間再有矛盾,也不要把矛盾傳遞給四位老人,讓他們寢食難安。我發現現在年輕人有毛病,夫妻兩個人有什么矛盾趕快給雙方老人都說一遍,把老人往死了氣。是不是?都多大的人了,養你們不容易,你們都成家立業了,還天天把你們的煩心事給老人說。這樣是不對的。
不要給老人色難,要常讓老人看到你們的愉悅之心。這是五小孝中第一個孝,叫“顏孝”。
第二個孝是什么?父母老了,比較孤獨了。他們見著你想說很久之前發生的事,你就站那聽一聽。那有什么呀?是不是?他們除了跟你說還能跟誰說呢?我在書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一個老人跟兒子在公園里坐著,他們家就在公園邊上住。老人的眼睛花了,看見一只鳥來了,就問兒子:“兒子,那是一只什么鳥?”
他兒子看報紙呢,抬頭一看說:“哦,麻雀。”
過了一會兒又來了一只鳥,老人又問了:“兒子,那又是一只什么鳥?”
他兒子不耐煩地說:“那是麻雀!”
過一會兒又來了一只鳥,老人心癢癢,又想問,又看兒子的臉色,但忍不住還是問了:“兒子,你看那又一只鳥,那是什么鳥?”
兒子說:“麻雀,麻雀,麻雀!”
老人聽了以后,心里很難過,轉身回家了。他一看他爸走了也沒太在意。老人回去拿了一個日記本,上面記錄了一件事情。
兒子三歲的時候,連續問父親問了二十一次:“爸爸,那是一只什么鳥?”
爸爸說:“兒子,那是麻雀。”他父親連續回答了二十一次,都是非常柔和。
所以第二個是“聽孝”啊。有耐心地聽老人講講,怕什么呀?他看不清了,是因為眼睛花了。你要帶他去看醫生,或者配老花鏡,是不是?我們也不能這樣攻擊他呀,有點耐心好不好?
第三個孝是“順孝”。父母都一輩子的性格,一輩子的生活習慣了,不要學了幾天傳統文化,就要求他改這改那。
我告訴你,是你有病,不是他有病。學傳統文化是為了讓家庭更幸福,讓老人更幸福,讓你更懂得如何做子女,而不是變成老師,拿著教鞭看誰好像都有毛病,那叫職業病。
所以孟老夫子講了,人有大病,好為人師啊!這很有問題。
很多人學完傳統文化變神經病了,這很可怕的。傳統文化也要生活化。離開了生活,要傳統文化干啥?沒用啊。
我遇到很多學傳統文化的,上面對父母強烈要求,下面對孩子強烈要求。他變成另類了,孩子跟父母都攻擊他。他還很委屈:“你看,我為你好。你沒有福報,沒有善根。”
好像他有福報,他有善根一樣,人家都沒善根都沒福報。是不是?我們要守好嘴巴,不要說話尖酸刻薄,傳統文化讓你說話尖酸刻薄了嗎?說人家沒福報了嗎?
所以要“順孝”,如何順?這個很關鍵。
我們要懂得如何去順父母。我在北京碰到一個例子。一個朋友告訴我的,是他朋友的事情。他娶了個老婆,是美國留學回來的。在美國待久了以后,喜歡吃西餐,什么面包片夾雞蛋,抹果醬的。這個媳婦還很孝順,把她的公公從農村接到城里來,每天給老爺子吃煎雞蛋,吃煎面包片,抹果醬。
老爺子就跟她說:“媳婦,你能不能熬點粥?”
她就給老爺子講營養:“粥沒營養。你看這個米的米芯、米芽都被挖掉了。”講了一大堆。老爺子重復了很多次,她就是不給老爺子熬粥。
老爺子最后沒辦法了,寫了個遺囑跳樓自殺了。遺囑上寫著一句話:“活著沒意思,連粥都喝不上。”
我們想一想,這就叫生活習慣嘛,是不是?所以我們要先順父母,不要強迫他們改變。順的過程慢慢講道理,慢慢引導,這樣才對。
不要一下子把人卡死了,好像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人家喝了一輩子粥,也沒見沒營養。是不是?活到八九十歲。所以我們有時候說話不要太絕對。
我從來不勸老人說:“你吃素吧,你學傳統文化吧。”沒有那么多要求。錢給你,想干啥干啥,你只要高興。他們要是問我:“我這么大年齡,想學點啥。”那我就說:“你學學傳統文化吧,要不你學學佛吧。”他們要是不問,我輕易不跟他們說。我只管自己做。
老人說:“呦,你怎么變得這么好?”
我就跟他們講:“學《弟子規》學的。”
老人一聽,把《弟子規》讀完了。我們做到以后,用厚德影響他人。這非常了不得。如果不懂得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令我們自己和家人都很痛苦。
第四個孝是“行孝”,行為要孝。心里想到孝,行為馬上去做。給父母端飯,給父母洗腳,給父母做喜歡吃的東西,陪父母去旅游,這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馬上行動。你說你心里很孝順,可是行動上不去做,誰知道你孝?
第五個孝是“恩孝”,要真正知道父母的恩德。當我們說父母的時候,要趕快來個想法。什么想法?是你生的他們,還是他們生的你?你要生的他們,你就能說他們;他們要生的你,你就沒資格說他們。你說他們,這叫什么呀?自掘墳墓。他們是樹根,一挖根你就死了。
顏孝,聽孝,順孝,行孝,恩效,這是五小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