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主要是想回顧下這幾年我對讀書的一些看法和轉變,一邊寫還可以一邊思考梳理自己受到讀書這件事多大的影響。
我的讀書時期是從初中開始的,比起多數人從小所讀的經典名著,上初中后我才知道《紅樓夢》《三國演義》等,那也只局限在知道書名的程度上。生在一個對書籍并不看重的家庭,現在買書都還是會被嫌棄,但書籍是我生命中不可獲缺的存在,我依然會持續讀下去。
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為在我朋友同學眼中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的?我想應該就是初中,在那短短的三年里,我讀了很多自己感興趣的書,最開始讀青春疼痛小說、韓國校園愛情小說、恐怖懸疑故事,那一時期剛好是各類新手作家嶄露頭角的時期,因此很多書現在看來雖然幼稚甚至邏輯不通,但對于一個沒有什么見識,渴望通過書中的世界來了解這個世界的常識和光怪陸離的初中生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很多人認為讀言情小說、網絡小說、青春小說并不算讀書,但是在我看來,這是每個人必須踏過的一道坎,如果沒有跨過這些或糟糕或邏輯不通或夸大其詞或套路的小說和文字,你怎么知道《紅樓夢》的好,怎么知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寂寥,怎么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深刻。你只有走過許多彎路,才知其所好,這些彎路不管好壞,都是你花時間和精力去踏過的。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談論為何我們要讀經典,我的理解是,經典是被一波一波的人通過自身的文學素養和領悟力一層層篩選出來的。有人會聽到化妝品的好壞、衣服的好壞、食物的好壞,那都是基于個人自身,但經典文學作品,從來都是褒多于貶。縱觀古今大家,都是觀摩著經典作品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三觀。就我淺薄的知識里,我還不曾遇到哪位大家說自己沒讀過書就手寫出長篇小說、散文評論的。
或許現今的“摸摸頭”們就如同當時我們對“45度仰望天空”的熱愛一樣,雞湯文學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好的雞湯是動力,構筑你的文學體系,知識網絡。而那些不夠好或是染毒的雞湯,喝上一兩回總是能夠明白好壞的。這是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