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是屬于上海這座城市的,她筆下的時代,充滿著上海舊日的風情。老上海昏暗燈光下的弄堂,有線電車叮叮響著繞過大街小巷,傍晚沿街叫賣的小販,光影交錯下旗袍搖曳的秀麗女子......她的筆下道盡了悲歡離合,也訴說著生命的繁華與蒼涼。
張愛玲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壇上最特立獨行的女作家。她年少成名,被視為天才作家。和傳統的低眉順眼的女子不同,她有一句名言叫:“出名要趁早”,她是中國最早給自己的書當模特的作家;她性格孤僻高冷,不喜歡也不擅長和人來往;她對愛情著了魔,飛蛾撲火般地一往情深;她一生輾轉漂泊,最終在美國獨居的公寓里去世,死后很多天才被房東發現。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可能跟她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系。張愛玲出生于一個沒落的晚清貴族家庭,爺爺是晚清重臣張佩綸,奶奶是李鴻章的女兒。她出生的年代正值清朝滅亡,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一方面國外摩登的進步的思想傳進來,另一方面總有些封建的遺老遺少不思進取,坐吃山空。張愛玲的家族屬于后一種,雖然沒落,但還是要講究體面排場,對于錢,家里每個人都算計地無比精細,家族成員間的關系看似很親近但其實彼此很疏離,在她成長中得到的愛很少。這也造成了她的早熟和性格中的淡漠。
張愛玲的出身,為她日后的創作提供了靈感。她筆下寫了很多沒落的貴族家庭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里面臨著新舊交替是怎樣生活的。比如,《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嫁入的姜家,這個家族在老太爺前朝做官時風光一時,新時代來了,他們由于不能做官失去了主要收入。子孫們沒有謀生本領,沉迷享受,依舊逛窯子,抽鴉片,賣祖產賣田地,坐吃山空。
這都是張愛玲親身的經歷,她非常厭惡這些生活在舊時代里的父親和繼母,決心要從那個腐朽的環境里掙脫出來。當父親拿不出供自己上學的錢,把她趕出家門的時候,她選擇了投奔離婚出國留學的母親。母親給了她兩個"很公允的選擇”:要么花錢打扮自己,進入社交界然后嫁人;要么學習,把用來裝點自己的錢拿來當學費。張愛玲選擇了后者,并于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其實她當時已經被倫敦大學錄取,因為學費高昂沒有去)。
由于香港淪陷,張愛玲又回到了上海,這個她生命中的城市。她開始在雜志上發表文章,漸漸有了些名氣。命運已經向她拉開了帷幕,故事正在悄然上演著。和所有的文藝女青年愛上渣男的故事一樣,張愛玲遇上了她此生的劫——胡蘭成。
1943年,在汪偽政府工作的胡蘭成在報紙上讀到張愛玲的小說,驚嘆“才女出世”,立刻去她家拜訪。臨走時,張愛玲出門送他,兩人并肩行走,胡蘭成突然附在她耳邊說了一句:"你這樣高,怎么可以。”張愛玲低下了頭,那一瞬間,她愛上了他。
和所有的情事一樣,相知相戀總是美好的。1944年在張愛玲的家中,二人結為夫婦,其實兩人只寫了一紙婚書:“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張愛玲胡蘭成結為夫婦。”上面還清了證婚人,張愛玲大學時代的好友炎櫻。1944—1945年,是張愛玲才華的爆發期,她寫下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傳世佳作。
1945年,日本戰敗,胡蘭成倉皇出逃,來到了武昌。可他實在太博愛太花心了,剛離開了張愛玲,就跟一個十幾歲的護士好上了,后來又勾搭上了一個鄉下的寡婦。他對張愛玲各種欺騙傷害,給她的身心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在1946年,張愛玲給胡蘭成寄去了三十萬元錢和 一封信,信里寫道:“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了。”當無數個人罵她也是漢奸的時候,她堅持和他在一起;最終,她選擇了結束這段關系。她,其實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子。
經歷了內戰,解放后張愛玲先是去了香港,后來在美國定居。她一生顛沛流離,在美國過的并不是很好,做著助教的工作,過著清貧的生活。我在這里不想多講這個曾被譽為天才的少女凄慘的晚年,只希望大家記住她年輕時的樣子以及她筆下的時代。
張愛玲一向離群索居,她的一生充斥著孤獨,可能有時她也會覺得些許寂寞。可這種孤獨,從某種角度講是孤獨一種自由,一種獨立,一種態度,背后支撐的是她的才華。她自己曾說過“我可以逃離一切,但我逃離不出這生命的蒼涼。”也許在飽經世事,歷盡滄桑之后才會有蒼涼無奈之感,但這也為她的寫作帶來了靈感。過往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回憶,生命總是悲與歡交織著,繁華與蒼涼交替上演,張愛玲如是,老上海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