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有胸懷去接納不能改變的事,用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不同。”
無法改變的事是我們真正無能為力的。比如,地球繞太陽公轉,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定律。許多公理、定理就像我們天然的骨架,人的想象力就好比基因,人類通過勞動實現輸入與輸出,經過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后,演變出“組織”,進而構成“系統”,最后人類的知識體系才變得“有血有肉”。
但它的逆命題是不恒成立的,我們都知道,一個正常的磁鐵必有南北兩極。但研究發現可能有單極磁體的存在。 就是說,有些我們所無能為力的事并非都是無法改變的。
無能為力,說白了就是“做不到”! 那么,當一個人說“我無能為力”,是真的“無能”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能絕對化地說一個非股民在炒股上是“無能”的,好在是互聯網+時代,可以用搜索引擎查“炒股流程”,或者知識付費購買入門課程等等,只要你有有一種最基本的能力——自學。
“菜鳥”面對的是有沒有利潤的問題,而炒股“有能”者面對的是如何使利潤最大化的問題,比較兩者,你會發現,不同能力水平的人針對問題的層次也是不同的。 一個人看問題的高度總能反映他的能力水平高低。
為什么在有些明明可以改變的事情上我們會說“無能為力”?
個人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客觀原因是認知受限,能力不夠,主觀原因是“無心為之”,也即自我設限。
能力不是天賦,需要后天的鍛煉才能有所提升。當自己的能力沒有達到一件事要求的水準時,我們總會輕易說:無能為力。其實我們是有能力的,只不過是我們的“購買力”暫時不足罷了。怎么提高自己的“購買力”?不妨從自我投資入手,這里就給大家“留白”了。
談談自我設限,可以有三種表現形式:不愿意、不自信、易滿足。
許多“做不到”的事可能是我們不愿意去做的,而正是一種“自我抗拒”的潛意識在作梗。比如,你的目標是練出馬甲線,于是你設定每天3組30個仰臥起坐的打卡計劃。可一旦碰上聚會應酬,深夜回來趴倒在床上,這時候你的內心會本能地抗拒,因為“太累了”、“90個太多了”,然后打卡又成泡影,接著是“家常便飯”的自責。
但是,如果把打卡計劃進行修正:每天1個仰臥起坐。
不要笑哦,沒錯,是1個。不要小看這個足以讓人鄙視的數字,當你累成狗的時候,“1”一定比“90”更容易接受,在你做了1 個以后,你就會自然而然進入繼續做下去的狀態。 同理,如果把“無能為力”的事分解成容易接受的執行步驟,你就能事半功倍!
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一槍擊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傷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獵狗在其后窮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陣子,兔子越跑越遠,獵狗實在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
獵人氣急敗壞地說: “你真沒用,連一只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 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辯解道:“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呀!”
兔子帶著槍傷成功地逃生回家后,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它:“你帶了傷,是怎么甩掉獵狗的呢?”
兔子說:“它是盡力而為,我是全力以赴呀!”
這則寓言的主旨不言而喻。 不知道大家對“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我認為“盡力而為”偏于消極色彩而帶有遺憾,“全力以赴”則富于積極色彩而有自信力,后者具有明顯的優越感。
一個患者家屬在宣布患者搶救無效時,主刀醫生說“對不起,我已經盡力了”往往容易落人埋怨,而如果說“對不起,我已經全力以赴了”是不是更能向家屬傳遞正面的信號,給予一定的心理安慰。
所以,不要盡力而為,而要全力以赴!
沒有那么多的無能為力,其實都是自我設限的借口。 先有破才有立,敢于突破自己,才能不斷立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