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闊別多年的大山登上了東方衛視的《笑聲傳奇》,和大家侃大山。
大山在脫口秀中提到,有些觀眾評論,大山是童年的回憶,只是歲月不饒人,大山老師老了,后面還加了大哭的表情符號。大山調侃到不知道什么時候老成了貶義詞了,難道不是越老越帥嗎?
"我要大哭嗎?"大山還做了個大哭的樣子,引起一陣爆笑,"人老心不老就好"。
1965年出生的大山今年52歲了,這個年齡的確正逐漸往老頭的道路上一去不回頭,這個年齡甚至有很多人已經過起了老年人的生活。
為什么很多年輕人會覺得大山老了?的確,從1989年被大家熟知,到1998年登上央視春晚成為名人距今已經過去了19年。很多人已經從童年長到了青年,青年長到了中年。
很多時候我們有點談老色變,為什么我們那么怕變老呢?
因為在很多人眼里,老意味著身體條件變差,行動遲緩,思想僵化,日暮西山,只能混吃等死,所以變老是件可怕的事情。
親見或者新聞上見到的各種老人公交車上打人、插隊、跳廣場舞擾民甚至打人的事件更讓年輕人看到變老就變得討厭,于是變老就更可怕了。
中國古人有很多詞形容老:老態龍鐘、垂垂老矣、人老珠黃、七老八倒,看到這些詞真的有一種日暮黃昏的感覺,似乎看到了死亡。
變老真的很可怕嗎?是不是人變老之后就讓人討厭了,是不是真的就倚老賣老,甚至混吃等死了?
答案是:有些老人真的打著年紀大了的旗子拒絕接受新事物,遵循著舊日的生活方式,整天說"我們年輕的時候可不像現在的孩子這樣自己搞對象"、"我們那會雞蛋才2毛錢一斤"。
還有某些老人打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旗號,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讓著他這個老年人,全世界都應該為他開道,讓自己為所欲為。其實這樣的人不是老了才變得不善良,只是不善良的人變老了而已。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這么保守,都這么霸道,這么不講究社會公德。
君莫見越來越多的老人跳廣場舞改用耳麥,公交車上有老人為疲憊的年輕人讓座,很多父輩們順溜地使起朋友圈、網上支付,很多老人說起明星、小鮮肉如數家珍。
很多老人退休后繼續發揮余熱,組織公益活動。
還有很多50多歲、60多歲的大姐、阿姨們退休后開始健身,身材好的讓很多年輕的姑娘汗顏。80歲的王德順白發蒼鬢卻胸肌赫然,贏得了"老型男"、"老鮮肉"的稱號。
這些人身上哪有春歸人老的樣子,有的只是老當益壯。
老,lao,從人從毛從匕。言須發變白也。考也。
《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
《說文》上也說:"老,考也。七十曰老。"
聯合國提出老年人的劃分標準是:發達國家65歲以上者,發展中國家60歲以上者為老年人。
我國劃分老年期的標準是:45~59歲為老年前期(中年人),60~89歲為老年期(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期(長壽老人),超過100歲的長壽期老人又叫百歲老人。
所以你看,60歲以前都不能叫老年人。大山是中年人,我們這些80后、90后甚至部分70后都還是青年人呢。
老除了年齡大本身還蘊含著其他的內涵,比如:年齡大意味著經歷豐富有內涵,會逐漸反思自己,學會了思考不再盲從。
30歲比20歲多了沉穩,少了沖動,不再一言不合就動手打架或吵鬧,對人生和職業的規劃更實際。
40歲比30歲多了歲月的沉淀,有了韻味,也更通透,成了社會和家庭的中堅,不再任性,也不會再彷徨。
50歲可能比40歲更散發生活的氣息,不再執著于職場的爭斗和人際關系的掙扎。
時光最是無情,不管你愿不愿意,固執地按照每天24小時,每年365天(366天)的速度往前走。每個人都要經歷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
所以年齡變老是自然現象,但不意味著一定要變得老朽。身體終將退化直至衰竭,但精神和心靈可以保持年輕的狀態。
我不怕變老,但我怕變成暮氣沉沉的老太太,沒有身材,穿不了好看的衣服,變得無所事事,與社會脫節,每天念叨"我們年輕那會"。
我想了想,如果不想變成頹廢、邋遢的老太太,從現在就得開始注意:
一 、珍惜年輕的時光,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虛度光陰;
二、鍛煉身體,身體強壯了,疾病自然遠離,身體才能強健,才能在老年后自力更生,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
規律睡眠、飲食,不暴飲暴食。保持身材,才能穿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只能選擇老人、大碼。
三、保持閱讀,讓心靈永遠在路上。
保持學習的能力,接受新事物,不和社會脫節。
如果可以,多出去走走。開拓眼界,不讓自己拘泥于身邊的小圈子,爭取看到更大的世界。
四、坦然面對年紀變得越來越大的事實。
暫時沒法驗證這些辦法是否可行,但這是我能想到的讓生活更精彩的方式。
雖然我們終將在年齡增長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但我們可以在人老心不老的征程上至死方休。
親愛的朋友,你害怕變老嗎?